秋燥当令 养阴润燥治未病

2015-09-07 09:5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秋风送爽本应是气候宜人的时节,中医认为秋季是“燥气当令”,燥易伤津,燥易伤肺,于是人们多有口唇干燥皲裂,鼻燥咽干,口渴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表现。如果这一系列“燥象”不能得到及时的调养预防,就会由亚健康转为“秋燥症”。针对燥邪的预防和治疗,就是以“润”为主,即燥者润之。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相对于其他脏腑而言,肺更容易受到外界气候因素的影响,且秋为肺所主,故秋天养生重在养肺。秋气主燥,空气湿度低,受其影响,人体呼吸系统也会出现缺水的表现,这就使得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对外来粉尘等异物的清除功能也相应减退,因此呼吸道的防御能力下降,外界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出现“秋燥”的呼吸道症状。

  中医提倡“治未病”,应对“秋燥”应当“预防为主”,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的反应尽早做好预防工作。根据中医学所归纳出的人的九种体质特征,阴虚体质的人们常表现为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枯,舌干红、少苔,甚至光滑无苔,多因燥热之邪外侵、过食温燥之品、忧思过度、房事不节、久病之后而发病。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因此阴虚体质的人们更容易罹患秋燥的侵袭。

  对此,阴虚体质的人们如何通过饮食来保养身体,预防秋燥症呢?《遵生八笺》中说:“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秋天中充满肃杀之气,酸味食物可以顺应天时帮助气血收敛,为脏腑补充津液,并且酸味入肝,有助于滋养肝阴,柔和肝气。此外,辛味食物发散泻肺,而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此类食物应尽量少吃。因此,秋季的养生原则就是: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同时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

  一、养生食材

  1.苹果

  《滇南本草》记载苹果:“味甘、香,食之生津,久服轻身延年,黑发。调营卫,止寒热。”阴虚体质的人适量食用苹果,利用其味甘而能补益、生津的作用,补充体内不足的阴液,从而缓解体内阴液不足引起的形体消瘦、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眼目干涩、心慌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耳鸣、腰酸等症状。

  具体做法:苹果的食用方法很多,可做鲜果直接食用,亦可做菜、煲汤用。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建议食用鲜果或者与枸杞、银耳等煲汤食用,以增强滋阴的功效。

  注意事项:儿童不可过多食用,以免导致消化不良。

  2.蜂蜜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性味甘平。主安五脏诸不足,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和营卫,润脏腑。清热润燥。”这里所说的润脏腑、清热润燥的作用指的就是蜂蜜能够滋阴清热,阴虚体质的人适量食用蜂蜜,能够补养体内不足的阴津,从而缓解因为体内阴津不足引起的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心慌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耳鸣、腰酸等不适。

  具体做法:在秋季食用蜂蜜效果最佳,且最好在晨起时服用。新鲜蜂蜜可直接服用,也可加入温水服用,但绝不可用开水冲或高温蒸煮。一般在饭前11.5小时或饭后23小时食用比较适宜。

  注意事项:痰湿、湿热、肠滑腹泻之人及糖尿病患者不宜食之;不可与生葱、莴笋、豆腐和韭菜同食。   

  二、养生茶饮——生地茶

  具体做法:用生地5克的煎煮液,和绿茶3克一起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滋阴养血

  三、滋养米粥——黄精粥

  具体做法:将黄精25克(或鲜黄精50克)加水煎取浓汁,去渣。将粳米100克洗净,连同煎汁放砂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约30分钟,用糖调味即成。

  功效:补中益气,滋肾润肺

  四、养生汤——枸杞红枣乌鸡汤

  具体做法:将乌鸡洗净,去毛及内脏,放入沸水中滚5分钟,捞起沥干水。枸杞40克用温水浸透。鸡入锅,水开撇去浮沫,加入红枣20枚、生姜2片及枸杞大火煮开,小火慢炖两个半到三个小时。

  功效:滋阴养肝补血

  五、饮食禁忌:

  阴虚体质的人宜少食油腻、辛辣、性味温热等易损伤人体阴液的食物,如油炸物、辣椒、花椒、韭菜、桂圆、荔枝、虾、羊肉等。

  中医学认为,养生应当以“三因制宜”为基本原则,即养生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否则养生就是盲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虽同为预防秋燥,但不同体质的人们对秋燥症采取的养生方法应是不同的。因此,人们首先要了解自身体质特点,明确体质类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梁爽)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晓雨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