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2 17:52:00 来源:鲁中网 我要评论
如今均已退休的刘卫东与李志林被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返聘,继续在医疗卫生一线奋战。图为两位专家与护士交流。王其超 摄
铁路医院几经变迁,只有矗立百年的德式楼曾见证了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
唐山大地震遗址近景
鲁中网淄博7月22日讯(记者 王镇)“在救治期间,伤员们与医护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当他们陆续伤愈准备返回唐山时,无不紧紧抱着医生和护士们失声痛哭,这个场面十分令人动容。”刘卫东回忆着21岁那年亲身经历的场景,有些细节虽已模糊不清,而这动人的一幕却犹在眼前……
没有救护车辆 靠担架步行接伤员
刘卫东现任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铁路医院)病理科主任,四十年前,21岁的他才刚就职。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消息通过广播传遍全国,听到消息后,刘卫东和医院所有人的心被紧紧地牵动着。一周后,铁路医院开始陆续接收地震伤员。
“那个时候的社会经济条件跟现在没法比,全市的救护车都屈指可数,铁路医院离火车站比较近,伤员快到了,我们就抬着担架麻利地跑过去。”现任耳鼻喉科主任的李志林与刘卫东同龄,大地震后的20多天里,不管白天还是半夜,命令一响,年轻的李志林和同事们就抬着担架去火车站接伤员。
李志林回忆说:“绿皮车一到,我们就从车窗里接出伤员,把他们转移到担架上,抬回医院的过程中,我和搭档一再放缓脚步,生怕这段路程的颠簸加剧他们的情绪。”火车上送下伤员的神情,让李志林至今难忘,他们失去了家园,有的失去父母、子女,眼神中无不流露出哀伤、悲痛的复杂情绪,可怕的沉默弥漫在医院的每个角落……
伤员拒进病房 医院搭起帐篷救治
为了让伤员得到更好的救治、护理,当时,铁路医院腾出了最好的病房接收伤员。
“我们不进病房!”一个个伤员大声呼喊着,打破了沉默,声音里透露出的是恐惧和不信任,他们绝望地挣扎着,从担架上爬下,宁愿呆在空旷的院子里。老医生不断地向伤员们解释着,可他们刚刚从大地震中捡回一条命,哪肯再进病房?
“我们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在操场位置搭起两个大帐篷,男女伤员各一间,医生、护士们轮流值班。”刘卫东说。虽然分到铁路医院的伤员多数没有生命危险,但这些人都是刚刚从废墟里被抬出来,受挤压时间非常长,挤压伤综合征致肾功能衰竭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四十年前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为了给伤员提供最好的救治,刘卫东跟着老医生研究,想尽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办法。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刘卫东感叹道:“尽管我后来从医几十年的时间里接触过很多病人,但再也没有像这样大的事件下的群体,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待病人如亲人 双方结下深厚友谊
起初,在照顾伤员过程中,医生、护士们也曾想尽办法与他们交流,试着安抚他们的情绪。可是,在失去家园和亲人后,他们更多的是沉默。“康复一个月的时间后,终于有个病人打开了话匣子——‘我当时还在五楼睡觉,一道亮光,就飞到了树杈上,也没死’。”然而,这位伤员的话戛然而止,没有人接话。李志林想安慰他,却不知道说出口的话是否会刺痛他的回忆。
几个月的相处时间里,铁路医院的医护们对伤员们倾心付出,关怀备至。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一位护士每月只有18元工资和20斤口粮,但他们仍待伤员如家人。伤员从废墟里被扒出来后,身上的衣服都非常破,护士们都从家里拿来新衣服给他们穿;有些伤员伤势比较重,情绪悲观,护士们从家里做好可口的饭,煮了水饺,送到医院给伤员吃。
“在救治期间,伤员们与医护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当他们陆续伤愈准备返回唐山时,无不紧紧抱着医生和护士们失声痛哭,这个场面十分令人动容。”刘卫东说:“通过唐山大地震这个事件,我们看到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精神。另一方面,地震伤员康复返回后,积极着手重建家园,这种精神也非常令人敬佩,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财富。”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