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淄博9月28日讯(记者 边增雨 通讯员 李智 刘兵 邵文超)自2013年10月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淄博高新区降低登记门槛的“宽进”清风,吹拂起了区内的市场活力和创业激情。截至目前,淄博高新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9203户,短短三年之间增长了135%。
市场主体井喷式的增长,对职能部门监管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监管对象,随机选派执法监管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为适应这一监管新常态,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减轻企业负担和减少权力寻租,淄博高新区工商分局积极在全市工商系统率先试点推行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让监管执法在明处,服务企业发展出实招,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个一”随机查 练好监管外功
在工作中,淄博高新区工商分局摸索出“五个一”工作法(“一办法、一单、一库、一制、一册”),理顺工作机制,打牢组织基础。其中,“一办法”即出台了《淄博市工商局淄博高新区分局“双随机”抽查办法(试行)》,将市场主体、执法人员抽查工作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一单”即编制“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抽查依据、抽查主体、抽查内容、抽查方式等予以明确;“一库”即建立抽查人员名录库,将工商所和执法科室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24名人员全部纳入抽查人员名录库,分为12个组;“一制”即推行联动抽查机制,科室全面配合工商所开展抽查工作,做到一线指导、一同检查、一起研究,及时解决工商所在抽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册”即量身定制培训手册,要求各检查人员在开展抽查前必须学习掌握,以提升抽查工作质量。同时,为保证“一碗水端平”,淄博高新区工商分局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定依据、裁量阶次、适用条件和具体裁量标准进行了细化和明确,有效解决了同种案情不同处罚、不同案情相同处罚等不公平、不公正问题,保证了抽查监管宽严适度、相对平衡。
“一公开”促诚信 夯实监管内力
抽查结果公开既是社会监督行政行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励诚信、惩戒失信的有力抓手。通过公示结果,既晒出了行政机关的公权力,更晒出了违法企业的“污点”,使抽查成为最有效的监督和未被抽查到企业最好的警示教育。目前,淄博高新区工商分局已将2872家未按规定公示年报信息、7家通过登记住所无法联系、28家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进行了归集整理,并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完善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和社会共治机制,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办理银行贷款、授予荣誉称号、申请驰(著)名商标、申请“守重企业”公示、关联企业申请上市等都会受到限制,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着力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社会共治、企业自律的良好格局。
“一揽子”工作法 服务有实效
随机抽查中,淄博高新区工商分局把监管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检查人员在对抽选对象进行检查后,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经营现状,有针对性地提供注册登记、合同指导、商标战略、企业融资和法律宣传等服务。2016年,工商分局根据被抽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题,积极引导36家企业通过动产抵押融资贷款,金额9.6亿元。
通过推广“双随机”抽查,企业普遍反映:检查少了,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生产经营,纷纷为这一改革“点赞”;解决了人手少、任务重的难题,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双提升”;提升了对违法行为的发现和处置能力,该局在双随机抽查中发现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嫌非法集资违法行为,及时会同相关部门予以取缔,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企业信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了,通过抽查个别、了解多数,处罚一处、警示一片,很多企业在思想上真正接受了信用监管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