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双11”八年间 中国网购消费经历哪些变化

2016-11-09 11:16:00    作者:   来源:新华社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双11”临近,不少“剁手党”早已将心仪的商品收藏或加入购物车,就等11日凌晨动手开抢。自淘宝商城于2009年11月11日以“光棍节”促销名义首创至今,“双11”已经从一家电商别具创意的销售噱头

  “双11”临近,不少“剁手党”早已将心仪的商品收藏或加入购物车,就等11日凌晨动手开抢。自淘宝商城于2009年11月11日以“光棍节”促销名义首创至今,“双11”已经从一家电商别具创意的销售噱头,演变为全球制造商和电商深度参与的中国消费者狂欢日。8年间,从“买全国”到“买全球”、从买价格到买质量、从“下周见”到“当日达”,“双11”经历的种种变化,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喜悦与困扰。

  ◥ 从“买全国”到“买全球”,单日消费从5200万元升超千亿

  据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2009年“双11”阿里旗下电商平台单日交易额仅为5200万元,随后几年,交易额以几何级数增长,2015年达到912.17亿元。有机构预测,今年“双11”交易规模将迈入千亿元级。

  消费规模激增的背后是参与平台、品牌的增多。除了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纷纷参与竞争,网络平台上的商户数量也迅猛增长。

  与此同时,消费者从“买全国”延展为“买全球”。

  2015年“双11”,超过3000万消费者在天猫购买了国际品牌的商品,产生交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32个。今年,天猫“海外直营店”从10月21日便开始启动了预售活动。

  ◥ 从买价格到买质量,消费者品牌意识渐强

  与最开始的“买便宜”心态相比,近年来消费者网购时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以前网购,直接按照价格从低到高排列,一个月顶多花百余元。今年仅‘双11’网购装修用的建材、家具就预算3万多元。”北京市市民赵菁说。

  在今年的京东“超级秒杀日”,智能眼镜销量接近去年同期的48倍,智能家居达到去年同期的9倍。不过,网购商品的质量与公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仍不匹配。12358价格监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网络购物举报量连续5个月同比增长超1200%。假货、三无产品、诈骗等,成为电商市场顽疾。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杨建华认为,作为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电子商务,不仅扩大了消费总需求,也应进一步发挥平台大数据优势,帮助产业链上下游实时掌握消费需求,倒逼供给侧的改革创新。

  ◥ 从“下周见”到“当日达”,挑战超10亿包裹顺利“到家”

  回忆起8年来的网购之变,合肥市民张瑶点开自己在淘宝网上的40页购物记录说:“2009年买过一双运动鞋,江苏卖家发货后6天我才收到。今年8月,我买了一件江苏发往安徽的T恤,28号下单29号便收到了。”收货时间不断缩短,京东等电商平台甚至迈入当日下单当日送达的“快时代”。除了速度快,物流业的配送范围也逐步从城市扩大到农村。

  ◥ 从手忙脚乱到一点完成,“指尖支付”便捷与风险共存

  北京市国企职工尹宇对2009年的“双11”记忆犹新。

  大冷天的晚上,他早早坐在电脑前,将一双打折的皮鞋放入购物车。然而,等到可以支付时,他却手忙脚乱起来,“密码错了想了半天,后来网银U盾又找不到了”,当他满头大汗找一圈回来点击付款时,系统显示皮鞋已售罄。

  8年后,尹宇已经成为一名抢单高手。

  各电商平台已纷纷布局专属支付方式,另外,分期支付、信用支付等超前消费也逐渐流行。不过,移动支付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也伴随许多风险。数据显示,2015年有近200家网上商城或支付平台被曝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数据库信息被窃取。

  ◥ 从“冲击”到“共振”,线上线下共享巨大市场蛋糕

  在合肥市蜀山区开超市的许老先生,早年间一直对“双11”嗤之以鼻。然而,近年来,每年“双11”后小区门口如山的包裹都令他震惊,“有的经常来买油盐的老龄主顾,也在学网购了。”同样感到冲击的,还有一些大型商场的运营者。

  杨建华说,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正形成一场全体狂欢。数据显示,传统零售业线上业务的增速十分亮眼。2015年国美电器在线交易额同比增长114.5%,苏宁线上平台的商品交易总规模同比增长94.93%。

  纯电商平台也在加快线下开实体店的步伐,寻求新增长点。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袁菲菲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