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阅兵方队的战士,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少校警官。“如果没有参加阅兵,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苏海波说。(徐建彬 摄)
大众网记者 曹亮 徐建彬 见习记者 于越高菲
1998年3月,国家开始组织国庆50周年阅兵武警特警方队的士兵选拔工作。正在武警北京二总队服役的苏海波,顺利通过层层严密考核筛选,从近5000名士兵中脱颖而出,成为1200名首批进驻阅兵队伍中的一员。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就要到了,每当这一时刻,人们总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军人身上。屏气凝神、庄严肃穆……提起1999年的国庆大阅兵,身为武警特警方队一员的苏海波依然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经历过大阅兵的洗礼之后,苏海波更不舍得离开部队,在阅兵方队第五排面的25个战士当中,到目前为止,他是唯一一个现役军人。8月27日,大众网记者走进武警淄博支队教导队,去聆听参阅老兵对那段经历的回忆。
500多个日日夜夜训练 为了“一站到底”
1978年,苏海波出生于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的一个普通家庭。谈起为什么要当一名兵,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因为喜欢,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
苏海波坦言,在兴奋激动之余,更多的则是忐忑与压力。因为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踵而至的选择、淘汰、再选择再淘汰将无数士兵拦在天安门门槛之外。
为了能够“一站到底”,老兵苏海波利用各种时间强化训练、提升自己,练习仪态、走姿等,终于在1200减800的算术题中幸运地成为了结果中的一员。直至最终进驻阅兵村,才确定了352人的阅兵方队,其中还包括28名机动士兵。
“用实力证明自己能够为国家、军人争光”这是他无数次在内心深处告诫自己的话语。
坚定信心、永不放弃,即便遇到多大的的困难和窘境。一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用自己健硕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来迎接一切考验。紧锣密鼓的彩排几乎没有给人喘息的机会,在每天10小时的训练时间中,吃饭和睡觉作为一种小插曲儿让单一的一天多了点儿旋律。
从1998年3月开始遴选,直至1999年的10月1日“亮相”全世界,这场规模盛大的阅兵准备竟然整整持续了近一年半的时间。五百多个日日夜夜,让苏海波的臂膀更加坚实有力。6月份开始,方队晚上集中在天安门广场合练,有的士兵是罗圈腿,不符合阅兵的走姿要求,于是他们就利用身边最常见的背包绳捆在腿上,这样就可以让两条小腿并在一起,逐步矫正了。
谈起这样的训练,他说,“的确有些枯燥,不过这是我们的使命。”“不过正是因为那段日子,以后再遇到多大的苦都不算苦了。”面对那段“魔鬼”般的时光,他坦言道。
122步1分06秒的记忆 脑子却一片空白
“抬脚必须离地25厘米,踢正步是分列式”,“天安门东华表到西华表1分06秒,116步每分钟,共122步。”对于阅兵的要求和步骤等情形,苏海波依然能够十分细致清晰地描绘出来。
当他终于可以作为一名士兵走过天安门接受人民的检阅时,那一刻对他来说是永生难忘的经历。阅兵当天,苏海波和他的战友们从早上六点开始站军姿,像一排扎根在天安门东长安街旁的大树,顶天立地,这一站就是近四个小时。“10点35分分列式开始,为了坚持不去卫生间,我们会服用果导片。”这些片段式的回忆再一次将老兵苏海波带入那一段历程。
“当走过天安门时,神情高度集中紧张,似乎脑子一片空白。” 苏海波回忆那段1分多钟的经历时说,那时,眼睛和耳朵就是导向标和命令接收器,要用百倍的精力去看着战友保持队形,耳朵高度集中听着口号做着动作。
好爸爸和好丈夫 家庭将是最后的港湾
工作中的苏海波,一如既往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但正是因为部队工作的特殊性,让他几乎没有时间可以回家。“现在已经将近一个月没回去看看了”“有的时候就算你与孩子一墙之隔,也只能在墙的那头远远地张望。”说到这,苏海波的语气和神情顿时充满了愧疚与伤感。
“我有两个小女儿”,从铁骨铮铮的军人到铁血柔情的父亲,苏海波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付出了太多。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成为他此时心中最大的难题。虽然曾经面临过抉择,但仍要毅然决然地作出决定。他说,两者都是“心头肉”,可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只能先暂时牺牲家庭,将来一定要去好好弥补自己的亲人,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爸爸、好父亲、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