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疃明清古建筑群,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曹亮 庄晓娟 摄)
大众网淄博8月4日讯(记者 庄晓娟) 近日,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327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选,其中,山东仅六个村落入选,淄博占了三个,李家疃村就是淄博三个入选村落之一。28日,大众网记者走进位于周村区王村镇的李家疃村,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恢宏古朴的门庭院落,精巧细致的木雕石刻……一幢幢青砖黛瓦的百年老屋,在喧闹的城市中,化作静谧的一笔,勾勒着李家疃的兴衰盛落。
200余年古村至今犹存 村民住楼难舍老宅情
一踏入李家疃村,记者即刻被一座座极具北方传统风格的四合院吸引。置身在有着二百余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中,感受着青街石板小巷上一排排老宅散发着的厚重历史气息。房檐上刻着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人物花鸟,工艺粗犷又不失细腻,与百年古宅相得益彰。小巷中历经岁月沧桑的青石板路,早已被磨得锃锃发亮。从家家门外的上马石、拴马桩上,依然可以窥见当时村子的繁华。
听闻记者前来探访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今年75岁的村民王荣银自告奋勇的当起了向导。来到王荣银的家中,推开雕刻细致精巧的大门,走进院内的堂屋,粗厚的木梁横亘在屋顶,整个屋顶全部用木头铺就。黑灰色的雕花木棂窗,斑驳的石墙无不渗透着历史的沧桑。设计精巧的门栓腰杠以及叠角石墙,更体现出古人的智慧。
王荣银告诉记者,他是家中的老幺,与五个哥哥一起继承了这座古宅。“哥哥们都相继过世了,我留下来看守这座老宅。”王荣银说,如今他的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他和老伴与村里多数百姓一起住进了村里盖的楼房,但难舍老宅这份情,大家还是喜欢隔三差五的回来看看,扫扫庭院。
“九门一庄”勾勒李家疃兴衰史
据了解,李家疃历史上属济南府淄川县,现属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古村落仿济南城建筑,以南北中心街为中轴线,四门不对,街道犬牙交错。交通便利,村中设有酒店、盐店当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街道。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家大庄园,主要有“九门一庄”等古建筑,即“四大门”、“五大门”、“文石庄园”、“亚元府”等。王荣银所在的古宅即为“四大门”之一的“淑信门”,已在村里生活近80年的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了李家疃古建筑群的“兴衰史”。
李家疃始建于汉代,淄川县志及村碑记载该村“李姓最早定居故名李家疃”。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迁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间,以十二世王以奇为代表,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经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间达到鼎盛,并于同一时期对祖村的旧建筑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庄园。
谁知好景不长,自清末光绪、民国到文革期间,由于吸毒,王氏家族迅速败落,豪宅一片狼藉。加上连年战乱,城墙先后坍塌。文革年代庄园再遭破坏,牌坊被拆,石碑被砸,御匾被烧,殿庙被毁,古树被伐,甚至房脊飞檐上的瑞兽也被拆掉砸烂。断壁残垣,似乎见证着王氏家族的由兴转败。
“输血”变“造血” 保护中寻经济发展
曾经的衰败并没有阻挡李家疃村民前进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村委会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然而正是这发家致富,差点“ 毁了”这些古宅。村支书邓永荣告诉记者,1992年开始,村里逐渐富裕,家家户户准备拓宽门前的道路,以及修缮房屋。“看着被拆掉的大门,我突然意识到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财富,应该保留。”邓永荣第一时间叫停动工的百姓,为大家做思想工作,最终,200余间明清建筑得以保存。
2000年,在全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李家疃村不断向东部扩张,新建了5栋4层居民楼,形成了以东部新村委居住中心的格局。2010年,李家疃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成为山东省唯一享此殊荣的村落。此后,政府拨款480万,用于改造完善李家疃村明清古建筑群。目前,村中主要干道已重新铺设了青石板路,修缮工程已筹备进入立面以及院落整治阶段。
“要想让村里的古建筑群得到长久的保护,必须将'输血'变为'造血'。”清楚认识到这一点的邓永荣说,未来,李家疃将依托历史文化名村和周边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并结合旅游资源创建新媒体产业基地,在保护的前提下将古村落更好的开发利用。
宅依旧是老宅,巷也还是旧巷,岁月固有的律动和风韵依然留在这座古村落中。夏天的午后,妇女们搬出板凳,围坐在屋前晒玉米、唠家常,男人们则抽着烟、打着牌。居住在石头房子里的李家疃人具有和青石一样的品质——朴实无华,古村落的灵魂在每个人的血脉传承中得以保存,指引一代又一代的李家疃人不畏险阻地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