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元瓷器:静心坚守成就国瓷典范 秉承创新传递东方美学

2016-09-06 18:39:00    作者:孙晨   来源:鲁中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有特色才能出色,品牌首要是品质。”正是凭借这样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自1984年至今,硅元瓷器一直成为国宴、国家外事接待首选用瓷。三十多年如一日,从原材料创新到产品创意设计,几代硅元人静心坚守,成就“当代国瓷”美誉,成为“第三代国瓷”创造者。

  “有特色才能出色,品牌首要是品质。”正是凭借这样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自1984年至今,硅元瓷器一直成为国宴、国家外事接待首选用瓷。三十多年如一日,从原材料创新到产品创意设计,几代硅元人静心坚守,成就“当代国瓷”美誉,成为“第三代国瓷”创造者。

  越是经历丰富,人生越是精彩,做瓷亦如人生,只有经历过反复的修正、淬炼,并融入创作者源于生活的创意,才能绽放最美、收获精品,精品的诞生源于积淀和传承,这是个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在第十六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举办之际,记者走进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了解硅元瓷器在成为当代国瓷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重品质静心做 成就国瓷典范 

  回顾硅元瓷器当代国瓷之路,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殷书建总有说不完的话。据殷书建介绍,硅元瓷器当代国瓷的美誉源于业界的认可,特别是国宴、国家外事接待用瓷首选则是硅元瓷器当代国瓷最有力的说服,其中,国宴用瓷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中华龙系列瓷器,从第一件中华龙瓷器进驻中南海至今,虽已过去近二十年,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殷书建仍记忆犹新。

  1984年国庆节前夕,硅元公司带着高石英瓷样品到北京参加国庆接待用瓷遴选,在与国内几大产区的代表作品当场比试中,硅元的瓷器以优越的性能和典雅的设计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新的国瓷。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前夕,钓鱼台国宾馆决定在养源斋重新开发系列国宴,接待外国来访的政要。如品酒一样,美食也需要美器,而当时使用的一些日用瓷器用来盛放新开发的菜品大都不尽如人意。“当时接待处的领导问硅元能不能做一套国宴用瓷,我当时一口气就答应下来了。”殷书建信心满满。这份自信来自硅元成熟的原材料技术和创意设计团队。通过竞标,硅元担起开发国宴用瓷的重任。

  硅元当时已经掌握了使用石英作为瓷器原料的技术,石英机械强度高,透明度好,瓷质细腻,釉面光润,色泽柔和,热稳定性好,至今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最佳的日用瓷原料之一。原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总结淄博陶瓷发展时说,淄博陶瓷的地位主要得益于之前研发的高石英、滑石质瓷等一批新瓷种。

  在当时硅元设计团队中,有一个人最先被记起,他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贻谟。他也是中华龙系列国宴用瓷的主要创作者。

  由于时间紧迫,1999年盛夏,陈贻谟大师顶着酷暑忘我工作,他的女儿女婿一直伴其左右参与协助,硅元公司领导将公司里唯一一台空调搬到了大师工作室。从接到任务到第一件中华龙系列产品——养源盅的交付,硅元用了短短的不到3个月的时间。那段时间,69岁的陈贻谟数次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故宫博物院查询资料,“当时我还在淄博瓷厂上班,下班后,老爷子就把我叫去,一块交流,他拿出事先画的草图,从整体造型到细节角度,反复讨论,反复修改,为此经常到后半夜,甚至为一个造型、一个角度,急的都长了眼疖子。”谈及首件中华龙系列日用瓷-养源盅的设计情形,杨希文回忆说。

  第一件中华龙系列——养源盅进驻钓鱼台国宾馆后,迅速得到认可和好评,之后硅元团队又经过近一年艰苦攻关与日夜奋战,向钓鱼台国宾馆提交的中华龙国宴用瓷达168套,共计1.3万件,从此打开了淄博日用陶瓷成为当代国瓷的大门。

  “硅元成就了陈贻谟,陈贻谟也成就了硅元。”硅元董事长殷书建这样评价陈贻谟。

  陈贻谟,1933年9月诞生在博山一个陶瓷世家里。陈贻谟12岁便开始学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7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他的祖父陈希龄是清末“博山工艺传习所”技师,恢复了失传多年的名贵釉茶叶末釉,改革了博山窑制陶工艺,创新近百余种新产品,获得当时山东劝业道奖证和黄马褂荣誉。他的父亲陈怀慈1957年被评为“全国第一届老艺人”,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家授予“工艺师”称号,是淄博美术陶瓷厂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女儿陈玲范,随父亲陈贻谟学艺,从事陶瓷雕塑,日用器皿、装饰等艺术创作。2016年,在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中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的孙子80后青年陶瓷艺术家陈坤已在业内崭露头角,作品多次在省级评比中获奖。与姑姑陈玲范一样供职于硅元瓷器,为国瓷事业默默耕耘。

  “为匠也难,日用瓷设计在形体上非常难突破,需要静下心来反复研究。”陈贻谟女婿、陶瓷艺术大师杨希文颇有感慨。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贻谟进入硅元,一直潜心研究艺术陶瓷、日用陶瓷,为了掌握材料的性能,他做过材料检验车间工作。“印象中,岳父经常白天工作,晚上静下心来搞创作,这成为一种常态,现在想想这些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使然。”同样痴迷于陶瓷的杨希文说。

  陈贻谟有不少同学在南方一些陶瓷重镇工作,年薪百万甚至千万,虽然羡慕,但陈贻谟始终未曾离开过硅元。直到逝去前,陈贻谟每年坚持创作一件作品,六十岁本该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陈贻谟却坚持每天到办公室研究创作。“他晚年双腿无力行走,仍让人搀扶到办公室,在案前进行研究。”这份从一而终的静心坚守让殷书建感动和钦佩。

  陈贻谟一生出色的作品不少,但他最喜爱黑陶作品《衡》。这件作品外形三圆成品状,线条圆润流畅,每个圆环底部置有圆球,作品底部两脚支撑,形象的阐释了老子“宇宙、万物、规律”的自然观,他说,“这件作品是他一生的缩影”,希望通过一个作品给人们一点启示,任何事情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正确的,就像每一个星球都要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而今陈贻谟虽已离世,但他身上的从一而终、静心坚守的工匠精神却成为硅元的企业灵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秉承着这种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硅元人,潜心研究创作,一点点提高国瓷水平,成就典范。

  求特色勇创新 传递东方美学 

  今年5月份,曾三次上榜《财富》和《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400名排名榜单的美国人肯尼斯?尤金?贝林,来到硅元瓷器展厅参观,之后掷金近百万,购买了11件展出的陶瓷艺术品,这些作品有鱼子蓝釉、梵花境界、刻瓷盘等,其中有两件手绘瓷瓶,尚在创作初期就被看上。

  据硅元瓷器总经理助理孙宁介绍,贝林挑选的这些瓷器均各具特色,且具有唯一性,例如釉料的高温窑变,烧出来是什么样,人们无法完全预料到,同样是“鱼子蓝”,每一件作品都有差别。

  “有特色才能出色,立足本土文化,发挥无限创意,做原创最好的瓷器。”这句话,硅元瓷器董事长殷书建常挂嘴边,“贝林所选的这几件瓷器,事先他并不知道作品的创作者是谁,仅仅是形式美感和文化特色吸引了他。”

  在西方,陶瓷与中国同名为CHINA,陶瓷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而近代以来,中国陶瓷发展出现断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装备制造技术方面,通过各方努力,中国陶瓷逐渐缩短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据《2015-2020年中国日用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因劳动力、能源成本大幅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作为传统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日用陶瓷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日用陶瓷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凸显,像德国、英国等一批著名的陶瓷品牌都非常重视陶瓷产品的文化属性,并探索陶瓷工业文化艺术体验,拓展陶瓷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成为产业转型的方向。”在参观国外先进陶瓷制作后,殷书建对此深有体会。

  走进硅元产品展厅,除了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更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除了名声在外的中华龙系列日用瓷,硅元瓷器制作的鱼子蓝釉、梵花境界、齐文化系列、吉祥系列等悉数在列、琳琅满目。传统绘画、吉祥生肖图、禅意道经……,从视觉美到处世哲理,瓷胎釉彩中,尽显东方美学,忍不住让人驻足欣赏或思索。今年来,硅元瓷器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俄罗斯、美国等展会上亮相,凭借精细做工和中国特色,为世界留下了中国日用陶瓷的印象。

  “除质量过硬的材质,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是我们日用瓷走向世界的一项优势。”殷书建说,“此外,如何让时尚感与文化感相融合,不断创新,让创意无限发挥是关键,这也是硅元瓷器一直努力和追求的方向。”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品味,对于瓷器,除了看中其使用价值,更青睐有美感有文化气息的瓷器。硅元瓷器秉承“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日用化”的制瓷思路,在高附加值的艺术瓷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历经58载,硅元瓷器拥有200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自主研发出被誉为“五朵金花”的滑石瓷、高石英质瓷、高长石瓷(鲁玉瓷)、鲁光瓷、合成骨瓷等高档日用细瓷新瓷种,在国内陶瓷界引起了强烈震撼。(记者 孙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