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出台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2020年形成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2016-05-25 10:25:00    作者:丁稳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淄博;建设;规划;信用
[提要]今日,记者从淄博市政府网站获悉,为加快推进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日前,淄博市政府出台了《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目标是到2018年,基本建立起与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框架与运行机制。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成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规范运行的示范区。

  大众网淄博524日讯(记者 丁稳)今日,记者从淄博市政府网站获悉,为加快推进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日前,淄博市政府出台了《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目标是到2018年,基本建立起与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框架与运行机制。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成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规范运行的示范区。

  五年分为两个阶段全面推进

  重点推进阶段(2015-2018年):修订或制定市、区县以及部门、行业信用法规制度和规范,建立健全有关部门、行业的信用信息目录和标准体系。完善“信用淄博”官方网站,将其打造成向社会和群众提供信用服务的窗口;率先推动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城乡建设、食品药品监管、质监、海关、公安、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重点部门健全信用信息系统,并接入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框架基本建成,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信用合作初见成效;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公共资源交易、政府资金补助等领域推行信用报告制度;初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全面推进阶段(2019-2020年):建设完善各部门、各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社会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扩大范围、充实内容,形成互联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与山东省信用信息的互为查询;基本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建成比较完善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

    坚持依法行政 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依法行政是政务诚信的核心。坚持将依法行政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服务的全过程,健全行政执法体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行政权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细化、量化执法自由裁量权。落实《淄博市市级“三最”城市指标体系》,利用淄博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前置条件和申报资料,压缩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健全和落实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网上征询、民意听证、专家咨询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督促检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2018100%政务信息网上发布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行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务网上办理、公共决策网上互动、政府效能网上监察,切实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效率。积极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双公示”工作,加强社会监督,发挥公众对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积极作用。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的信用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到2018年,100%的政务公开信息实现网上发布。全面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程序,提高决策透明度。进一步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和约束,提升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公开、公平、清廉的诚信形象。

  建立公益类事业单位信用评价机制

  发挥政府的引领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以政府的诚信施政带动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树立和诚信水平的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在重点行业规范管理方面的应用,率先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科研管理、劳动就业、干部选拔等领域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发展,激发信用服务市场需求。

  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把政务履约和践诺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推动各区县、各部门逐步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发挥人大、政协对政府守信践诺的监督作用,完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强化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平台使用范围,全面维护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

  加强公益类事业单位信用建设。推进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将公开情况纳入绩效评估范围。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年度报告、重要事项和服务承诺兑现情况。到2018年,淄博全市事业单位信用档案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到2020年,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信用评价机制。

  建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诚信档案

  依法依规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年度考核结果、相关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用信息纳入档案。将诚信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聘)用和惩戒的重要依据。到2020年,全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档案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纳入培训内容,强化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信用知识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规范职业操守,建立守法诚信、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到2018年,全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培训覆盖率达到80%2020年达到100%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五项工作制度

  加强安全生产和质量诚信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五项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制度、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制度、安全生产诚信评价和管理制度以及安全生产诚信报告和执法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健全和完善质量承诺制度、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年度公示制度、产品质量追溯、隐患排查、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生产经营单位产品安全和质量信用档案。各行业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档案,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生产经营者质量信用记录,披露和曝光安全生产和质量失信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质量信用报告、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异地查处、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异地和部门间共享制度,联合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经营等失信行为。

  开展重点领域质量信用建设工作。健全安全生产准入和退出信用审核机制,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监督、监测和抽查力度,建立相关责任主体和从业人员安全信用档案。到2020年,重点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档案覆盖率达100%

  建立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电子商务诚信制度。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和交易信用评估制度,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自身开发和销售信用产品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及相关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制度,推行电子商务主体身份标识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网店实名制度、网店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加强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

  构建电子商务市场信用奖惩机制。推行电子经销商责任主体、质量声明和先行赔付制度,由电商主体首先承担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严厉查处电子商务领域制假售假、等欺诈行为。打击内外勾结、伪造流量和商业信誉的行为。对守信经营的电子商务主体给予支持,对失信主体予以警示或实施行业限期禁入等惩戒措施。

  推动信用评价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完善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保障制度,推动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信用支付、商账管理等第三方信用服务和产品在电子商务中的推广应用。开展电子商务网站可信认证服务工作,推广应用网站可信标识,为电子商务用户识别假冒、钓鱼网站提供手段。到2018年,率先建立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机制;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机制。

  建立诚信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用管理和行业诚信作风建设。培育诚信执业、全面建立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开展诚信医院、诚信药店创建活动。建立非法行医黑名单制度,对无证行医和违法医疗广告进行公开曝光。

  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分类监管。健全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开展医护人员医德综合评价,惩戒收受贿赂、过度诊疗等违法和失信行为,建立诚信医疗服务体系。

  完善医疗卫生领域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与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深入开展医疗卫生领域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建立适应医疗卫生领域特点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推进人口计生领域信用建设。加强计生诚信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信用信息平台,将公民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情况纳入信用档案。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对计生失信者进行惩戒。

  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红黑名单”制度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有效落实企业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主体责任,培育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环境,推进信用建设常态化,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水平。

  加快完善药品安全领域信用制度。建立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零售企业信用档案,建立从药品研发、生产、流通、集中采购、使用等药品安全各环节的信用制度,建设全市统一的药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一户一档”,及时更新存档日常监督检查、产品抽检、行政处罚等信息。切实提高药品安全信用监管水平,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推进食品药品企业分级监管。依据生产经营者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而被处以刑事或行政处罚的事实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情形等,将其信用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严重失信、失信、守信、示范守信四个等级。对符合失信范围的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实行重点监管,定期通过公共媒体发布其违法违规情况。

  严厉打击骗保、欺诈等行为

  建立全面的诚信制度,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申请、退出等各环节的诚信制度,加强对申请相关民生政策的条件审核,保障诚实守信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惩戒力度,将失信和违规的个人纳入信用黑名单。

  建立和完善低收入家庭认定机制。构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完善低收入家庭认定机制,确保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政策公平、公正和健康运行。将用人单位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如实申报缴费工资基数和参保人数的行为以及骗取社会保险待遇、诈捐、骗取保障房等失信记录纳入信用档案,建立健全失信主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严厉打击社会保障领域的违法失信行为。加强社会保险领域的劳动保障监督执法,强化对骗取保障房、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用人单位少报和瞒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恶意欠缴社会保险费、医疗工伤保险欺诈、骗保的查处力度,加大对社会保险协议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各类参保人员的违规失信、欺诈、骗保等行为的惩戒力度。

  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以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诚信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单位诚信档案。

  定期发布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结果

  完善环保信用信息记录。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和监测信息公开,完善环保信用信息记录和环境信息公开目录。推进企业特别是资源深加工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建立排放、消耗诚信信息公告制度,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公告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环评、监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评估专家诚信档案数据库。

  加强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建设。建立环境管理、监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环评文件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评估专家的信用考核分类监管。建立企业对所排放污染物开展自行监测并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制度。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并组织开展动态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予以相应的鼓励、警示或惩戒。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商务等部门的联动。

  能源节约领域信用建设。加强能源利用数据统计、分析与信息上报能力建设。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研究建立重点用能单位信用评价机制。强化对能源审计、节能评估和审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评级和监管。研究开展节能服务公司信用评价工作,并逐步向全社会定期发布信用评级结果。

  建立网络信用黑名单制度

  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培育依法办网、诚信用网理念,逐步落实网络实名制,完善网络信用建设的法律保障,大力推进网络信用监管机制建设。倡导和培育网络文明诚信新风,教育和鼓励广大网民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恪守道德准则,履行诚信承诺。

  建立网络信用评价体系。对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经营行为、上网人员的网上行为进行信用评估,记录信用等级。建立涵盖互联网企业、上网个人的网络信用档案,积极推进建立网络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关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机制,大力推动网络信用信息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应用。

  建立网络信用黑名单制度。将实施网络欺诈、造谣传谣、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严重网络失信行为的企业、个人列入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主体采取网上行为限制、行业禁入等措施,通报相关部门并进行公开曝光。

  加强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诚信建设

  归集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人员信用信息,建立司法执法工作人员信用档案。推进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司法鉴定人员等诚信规范执业。到2018年,司法执法人员信用档案覆盖率达到100%,司法从业人员信用档案覆盖率达到100%。到2020年,形成社会深入认同司法、尊崇司法、信赖司法、服从司法的良好局面。

  建设“一网三库一平台”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健全社会成员信用记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发挥行业、地方、市场的力量和作用,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是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基础和前提。

  参照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市级“一网三库一平台”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作为全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存储、查询、发布的枢纽,充分利用淄博市法人基础数据库、淄博市人口基础数据库、政务云平台等已有成果,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汇集存储公共信用信息。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李晓雨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