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保护传统村落要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6-05-24 22:40:00    作者:王镇   来源:大众网-鲁中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文物是旅游之基,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的有效途径”,周村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闫涛谈到传统村落保护时如是说。

村里的“贞节牌坊”。说起来又是一段故事。1_调整大小 

李家疃的“贞节牌坊”

牌坊前的石狮2_调整大小 

牌坊前的石狮

沈古村乡村博物馆收藏的针线簸箩。 

沈古村乡村博物馆收藏的针线簸箩

万家村投豆亭。 

万家村投豆亭

  大众网-鲁中网淄博5月24日讯记者 王镇)“文物是旅游之基,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的有效途径”,周村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闫涛谈到传统村落保护时如是说。2015年10月,周村区的李家疃村、万家村、沈古村等6个传统村落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文化遗产名单,在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复的同时,周村区文管所还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保护,既留得住乡愁,也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出生动的历史故事。

  深入挖掘 让来者透过文化“看见乡情”

  万家村毕氏家族的“孝文化”、李家疃村王氏家族文化和其他传统村落的民风民俗,是乡村记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重要内容。“目前,李家疃总体保护规划方案前两期工程、毕自严故居修复工程已经施工完毕,李家疃三期修复工程进度过半,万家村老家庙工程也即将竣工”,闫涛告诉记者,“在做好修复工作的同时,周村区文管所还启动了毕氏家族文化、李家疃王氏家族文化及民风民俗的挖掘整理工作”。

  如何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村文化呈现出来,是值得文博工作者深思的问题。闫涛认为,以乡村博物馆展示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包括村庄的由来与发展、村庄选址的地理要素、空间格局、传统戏剧、民间传说、民俗、传统技艺等,是让来者透过文化“看见乡情”行之有效的方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李家疃村、万家村、沈古村、西铺村的乡村博物馆都在建设中,其中,沈古村乡村记忆博物馆现已对外开放,其他各村也已进入布展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国庆节前建成开放。

  双管齐下 保护与利用并重“留住乡愁”

  要让传统村落成为“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载体,不仅要加大保护力度,还要钻研对这些珍贵文物资源的利用方式。记者了解到,目前乡村记忆工程中,大多数的传统建筑在个人名下,这成为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中古建筑的一道难题。“单纯靠文物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实现对传统村落全覆盖、全日制的有效管理和保护”,闫涛告诉记者,“要想实现有效保护和利用,就需要镇、村的配合”。

  谈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闫涛说:“当今世界,文化旅游糅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的有效途径。周村区、王村镇已经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在修复、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周村区文管所注重保留村民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的原貌——留住人,留住生活习惯,也就留住了“乡情”。

  “传统村落的有效利用,必须建立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闫涛说。记者了解到,今年,周村区文管所已将10处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维修方案、5处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方案上报省文物局,加大对资金的争取力度。下一步,周村区文管所还将按照古建筑级别,聘请有资质公司进行修复方案编制,并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建设更多乡村记忆博物馆,让“乡愁乡情”更好地呈现出来。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