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罗西:教育不该只学习文化课 中国学生玩球少

2015-05-22 16:38:00    作者:陈磊、丁铭、王龙   来源:新华社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米罗西 文化课 足球人口 教育体制 比赛
[提要]曾在中国执教十多年的克罗地亚教练米罗西,如今带着他对中国足球的理解,重新回到中国,执掌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少年足球培训的帅印,并对青少年足球提出他的见解。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7日体育专电(记者陈磊、丁铭、王龙)曾在中国执教十多年的克罗地亚教练米罗西,如今带着他对中国足球的理解,重新回到中国,执掌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少年足球培训的帅印,并对青少年足球提出他的见解。

  这位出道于校园足球的前南斯拉夫国脚,对中国校园足球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学生上文化课的时间过多,练足球的时间太少,踢比赛的机会更少。“充足的训练时间和丰富的比赛经历是青少年球员成长的必经过程。”

  米罗西说,目前欧洲中小学上课时间一般为早8时至下午1时,下课后学生们必须离开学校,到相应的兴趣俱乐部参加训练,其中喜欢足球的孩子回到足球俱乐部参加训练,这些孩子们每年平均要参加30至40场校园联赛,孩子们在联赛中的表现,也决定着他们能否进入更高级别的联赛甚至职业联赛。

  “比赛是衡量天赋的唯一标准,比赛带来的心理压力是训练所达不到的。有的球员在比赛高压下踢不好球,只适合踢友谊赛。”米罗西表示,对足球初学者来说,一周至少要保证三节足球课,目前内蒙古校园每周仅开设一节足球课,这是远远不够的。

  据了解,内蒙古目前已经规划出校园足球的课程,其中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一节为足球课;三年级至高三每周三节体育课,一节为足球课。在内蒙古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主席杯”冠亚军球队是参加比赛场次最多的,而这两支队伍四级联赛全部踢完也仅有30场左右。

  “足球与其他运动一样,应该是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教育不应该只是学习文化课。”米罗西认为,通过足球进校园活动,可以吸引真正喜欢足球的学生,提升中国足球人口;通过比赛经历,激发球员们对足球的热爱,培养学生们交流合作的精神。

  米罗西说:“从小开始踢足球很重要,但中国的孩子从早到晚一直在上课,没有太多空闲时间。虽然我对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未来充满信心,并接下了培训青少年足球任务,但我最担心的是由于目前的这种教学体制限制,孩子们来的太少。”(完)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刘颖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