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文化生产力引擎 奏响齐风陶韵新篇章

2015-11-13 09:04:00    作者:曹亮 边增雨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近日,“探访文化名城——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淄博行”采访团来到淄博,30余家媒体的记者用相机去捕捉、用笔触去体现、用心灵去感受淄博这座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底蕴的城市,内在文化积淀所散发出的浓厚芳馨。

  大众网记者 曹亮 边增雨

  从黄河之滨、济水故道的高青国井,到沂河之源的“牛郎织女”传说地沂源;从淄河悠悠的齐国故都临淄,到丝绸之路发源地周村;从柳泉畔的蒲翁故里淄川,到诗坛一代宗匠王渔洋故居桓台;从沉睡的淄川老窑,到博山现代琉璃工坊,再感触张店、高新区现代文明的繁华……近日,“探访文化名城——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淄博行”采访团来到淄博,30余家媒体的记者用相机去捕捉、用笔触去体现、用心灵去感受淄博这座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底蕴的城市,内在文化积淀所散发出的浓厚芳馨。

伫立在博物馆门口的雕塑蹴鞠娃源源(徐建彬 摄)

伫立在临淄足球博物馆门口的雕塑蹴鞠娃源源(徐建彬 摄)

这就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期间向英方回赠的同款四片仿古蹴鞠1(徐建彬 摄)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期间向英方回赠的同款四片仿古蹴鞠(徐建彬 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她使齐都灿烂文明传承至今。

  悠悠淄河边,粼粼太公湖畔,星罗棋布的历史古迹沉睡数千年之后呈现在世人面前。齐都文化城傍水而建,眺湖瞻山,大大小小20余座馆组成一座庞大的建筑群体,馆内依托科技展陈,让文物古迹向八方来客诉说当年齐国故都的繁华,追忆传承孙膑、管子、晏子等杰出人物的故事和思想。

  如今,临淄经济上的开放、文化上的包容、思想上的兼收并蓄,使这片古老的土地不断焕发生机。每年的9月,临淄都要举办一届齐文化节,现渐已成为人民的盛会。游客纷至沓来,一睹齐国故都的繁荣。同时,齐文化节也成为学者研讨的平台,复现当年“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

  今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将临淄的四面古鞠作为国礼赠送给了英国国家足球博物馆,与此同时,中英两国足球博物馆正式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此,蹴鞠作为古代足球起源地的象征走向了世界,齐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

  此次博物馆的“联姻”更多的是在于双方文物的展陈,人才和学术的交流。就此,蹴鞠作为临淄的象征穿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叩开了世界的大门。这是齐都文化城自建成以来,重点项目以文化为载体把“地下博物馆”向世界开放,让齐国古代文明熠熠生辉。

 

  中国陶瓷馆。(徐建彬-摄)

民间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在民间至少流传了1600多年,她勤劳、善良、孝敬老人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淄博世代相传。(徐建彬 摄)_调整大小 

民间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在民间至少流传了1600多年,她勤劳、善良、孝敬老人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淄博世代相传。(徐建彬 摄)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她使地域文化生生不息。

  作为齐文化发祥地,传承80个世纪的淄博陶瓷史是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40万年前,早在沂源土门山洞就有了猿人活动踪迹,通过对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考究,旧石器时代晚期确定产生了陶器,南北朝时期实现由陶器到瓷器的过度,宋代达到鼎峰。

  经过数百年的锤炼传承,淄博科技人员不断实践科技、材料创新,研制出了五朵金花和骨质瓷。如今,“中国五大瓷都之一”的淄博,以精美的陶瓷产品和“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享誉海内外。与此同时,博山的琉璃艺术品也经过“千年历史、薪火传承”成为博山的一张名片。

  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样是推动陶琉文化繁荣的催化剂。近几年来,以陶琉产品为载体的艺术珍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陶瓷馆,陶塑、刻瓷、内画等各种形式的艺术陶琉作品琳琅满目。一代代诸如尹干、张明文、杨玉芳、李梓源、王一君、阎先公、孙兆宝、乔希儒、董善习等中国艺术大师薪火相传、大师辈出。

  如果金秋时节来到淄博,你会赶上一年一度盛大的陶博会。经过10几年的延续,陶博会已经成为国际陶瓷的展示平台。据相关部门统计,2014年,淄博市陶瓷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8亿元,在第15届陶博会上,实现交易82.3亿元,创历史新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城不在大有人则兴”。淄川蒲松龄故居、桓台王渔洋(王士禛)故居、沂源牛郞织女传说地,以及忠勤祠、颜文姜祠的忠孝文化,无处不彰显着淄博独一无二的人文符号。在文化的熏陶下,这里的人们把历史世代相袭、口口相传,用勤劳的双手塑造书写着新的历史。

民俗展演——抬花轿(徐建彬 摄) 

民俗展演——抬花轿(徐建彬 摄)

如今的大染坊花团锦簇(徐建彬 摄) 

如今的大染坊花团锦簇(徐建彬 摄)

  文化是城市的生机之源,浸入企业发展,成为复兴源泉。

  周村,天下第一村,中国古代丝绸路之源。“旱码头”因商而建,大街因商而兴。如今,光滑的青板石上人头攒动,游人如织,商业、旅游、文化交相融合,古街经历近千年的风雨依然繁华依旧。

  从“瑞蚨祥”到“大染坊”,数百年的企业发展之路印染在青石板路上。沿袭和守旧就是作茧自缚,这成为大染坊人的共识,经过破产、改制、重组等多重改革历程后,大染坊集团开始寻找新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淄博大染坊在继承传统丝织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生产技术,以高档丝绸面料为主,充分运用织、染、印、绣等多种传统工艺及技术,深入挖掘传统丝绸文化,结合齐文化、聊斋文化和陶瓷文化,形成了印刷类、织造类及织印结合类三大类几十个系列产品。

  “以诺为宝,以丝兴邦”,这一融入文化的品牌成为了大染坊崛起和重振丝绸雄风的志向,也成为了大染坊长期以来传承的优良传统。

  “小小圆饼,薄如纱扇,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一片薄饼走古今,一口浓香闻中外。就这么一片圆圆薄薄的饼,吃出的,已经不是面食,而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心理感受、一种经济现象。

“摸摸狐狸嘴,做事不后悔”,作为聊斋园内的吉祥物,小狐狸的嘴被游客摸的非常光亮。(徐建彬 摄)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 

蒲松龄艺术馆。(徐建彬 摄)

QQ图片20151102122159 

“清慎勤”影壁诠释了王渔洋的为官之道

  文化是历史积淀赋予人民的财富,似柳泉、丝缎,沁人心脾抚慰心灵。

  淄博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目前,淄博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齐长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分别为孟姜女传说、聊斋俚曲、五音戏、蹴鞠、牛郎织女传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周村芯子、阁子里芯子、淄博陶瓷烧制技艺、鹧鸪戏、内画(鲁派内画)、淄博花灯会、琉璃烧制技。另外,还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2项、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4项。

  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这些财富都与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鲁商文化一脉相承。正是因为富饶的淄博土地才蕴育了谆厚朴实、勤奋智慧、心灵手巧的淄博人民,也因为数千年的传承,才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

  淄博,“齐国故都”、“五大瓷都之一”、“蒲翁故里”、“陶琉之乡”……现在已无法用再多的代名词来形容这座城市。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和璀璨绚丽的文明,正以一幅瑰丽的画卷向世人徐徐展现……

初审编辑:陈修胜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