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1 10:04:00 来源:淄博晚报 我要评论
▽每日清晨,植物园内合唱团、广场舞等团队排练激情澎湃
△志愿者日常巡园
△志愿者捡拾垃圾
这是一个特殊的志愿者组织,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退休老人。在总面积44.7公顷的淄博市植物园,他们充分发挥着公益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政府主管部门成功实现“共建民管”的创新模式。如今,这种模式即将推广到更多便民游园、社区、学校,还将走出淄博……一个民间公益团队缘何有如此力量?是什么优势让他们赖以生存且日益强大?模式的复制与推广意义几何?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支蕴藏着无限夕阳正能量的公益组织。
“齐林家园属于张店城区内相对老旧的小区,乱搭乱建、私圈菜地的现象自然少不了,最好的改变方式就是自治。我们的绿色志愿者会先进社区开展爱心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吸引业主加入其中,最终营造人人自发参与爱绿护绿的氛围,共同呵护家园。”连日来,淄博市植物园绿色志愿者协会72岁的王汉泽会长,一直在与齐林社区居委会书记进行反复对接,落实模式推广的每一个步骤。据悉,这是“共建民管”模式第一次出园尝试,也是该模式全面推广的首轮“试水”。
成立之初 开放式园林首试“共建民管”
模式探索 植物园管理模式尝试全面推广
淄博市植物园,这片中心城区已建成的最大便民游园,百姓称赞的好口碑由来已久,殊不知,其也是流传在业内极具影响力的管理“传奇”。
“2000年,市人民公园、市植物园、儿童公园陆续改建新建完成。转眼10年过去后,当初的样子已然不再。2010年政府投入6000万,下大力气打造彰显淄博园林绿化水平的便民游园。2011年4月28日,焕然一新的淄博市植物园重装开园。”淄博市园林局局长户新军给记者讲述了那段记忆犹新的历史。为了呼吁社会形成爱绿护绿氛围,成立志愿者协会,让公众共同参与其中的想法水到渠成。
采访中户新军告诉记者,那时市园林局养护中心仅有5个人,要负责全市400万绿地的养护工作,按常规思路在植物园派出常设机构有很大困难。“必须依托志愿者协助日常管理。”户新军说。令他欣慰的是,看到新园区的欣欣向荣,已涌现出一批自觉维护的志愿者。“开放式公园易建难管,几个有责任心的老同志在志愿者中尤为凸显。”在园林部门的引导下,几位热心人便开始了对开放式公园采取志愿者社团管理模式的探索,曾参与植物园改造施工的赵静便是其中之一。
从成立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参与园区日常维护的比重越来越大。2013年4月,淄博市植物园人文管理协会正式成立。当年4月,“首届郁金香节”上,完全由协会志愿者管理的30万株郁金香实现了全国首家开放式花展零丢失记录,“共建民管”的模式收获了首个意义重大的成功。
一个完全由民间自发成立的公益组织,缘何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如今身兼协会副会长的赵静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植物园开园后,优美的园区环境吸引了众多广场舞、合唱团等团体落户园中,协会的志愿者也大多来自其间。”赵静告诉记者,每一位在此锻炼身体的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环境,那么他首先就不会去破环,成为志愿者后还会劝导身边的人一起爱护环境,良性循环,当前已有38个团队3000余名志愿者注册成为协会集体会员。
园区现状 志愿者参与服务更加规范
7月15日早6点,69岁的王德成像往常一样来到志愿者管理办公室签到,领取一天的工作任务后便与几位伙伴一同上路巡视了。“志愿者团队的工作是纯公益的,要说我们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为了什么?除了让美丽的家园水常清、树常绿、天常蓝,还有我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思想境界的提升。”王德成微笑着说出了团队凝聚力的秘密。
“2014年初,淄博市植物园人文管理协会正式更名淄博市植物园绿色志愿者协会,您刚刚看到的就是志愿者从签到到参与服务的流程。”协会秘书长张岩梅告诉记者,随着市园林局正式授权协会行使园区的管理和监督权力,志愿者们参与服务的要求也更加规范。“我们有文艺志愿者、园区日常维护志愿者、科普志愿者、专职志愿者四大类,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任务都是由协会常设的管理机构制定,有着严格的分工和参与时间。”张岩梅表示,最基本的就是志愿者每次开展服务必须先到协会签到,任务结束后再到协会签退,才算完成了一次志愿服务。
每一类志愿者从名称上就能看出不同的责任与分工,每逢有团体或个人会员新加入,都需要经过严格地申请、考察和表决等流程,确保志愿者队伍的相对稳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进入暑期,园区的管理比往常面临的困难增大,这就要求协会启动志愿服务补充机制。但无论节日或是周末,每一位志愿者的服务都是无私的,协会也探索出更多的鼓励机制。“文化活动是协会的精神力量,我们为每一位志愿者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不管是雅安地震大型义演还是一次微小的公益演出,都因会员的倾力付出,增进了彼此距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赵静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正在探索与我市知名企业联盟,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为其提供额度不等的优惠,以示对其志愿服务的尊重和认同。
如今的植物园,地上罕见一片纸屑,草坪中不见一例践踏。此前,曾有一家电视台邀约绿色志愿者协会拍摄一期志愿者捡拾白色垃圾的短片,岂料在整个植物园转了两圈也没发现可捡拾之物,这一期未能成行的拍摄反而成就了植物园管理的“美名”。
“开放式园区的管理总会随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市民们会主动找到协会来寻求解决方式,在志愿者的努力下原本可能激化的矛盾也就在平静中化解了。”协会会长王汉泽给记者举例,前几天植物园的湖面上突然出现了几位异乡口音的年轻钓鱼人,在保安多次劝阻未果的情况下,协会便派出一个团队的“大妈”志愿者,通过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硬是令几名年轻人深感羞愧后道歉离开。还有一次,居住在植物园周边的一位居民,反映园内音响声音过大,对其生活造成了影响。“噪音仅凭人耳的分辨没有说服力,我们就召集各个团队中的骨干志愿者开会征集解决措施,最终确定购买音量测试仪,所有团队的音响都按测试仪的标准调节音量,圆满达到不干扰他人的目的。”王汉泽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考虑到“共建民管”模式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淄博市绿色志愿者协会的管理者们考虑着将这一模式义务推广到更多的便民游园、社区和学校。“紧邻植物园的齐林社区得知这一消息后,与我们不谋而合。”王汉泽告诉记者,在带领团队多次实地考察该小区后,他发现这处老旧小区确实存在很多政府管理无法触及的头疼问题。“乱搭乱建、私圈菜地……这些行为极易导致管理部门与业主间的冲突,只能通过居民自治来实现。”王汉泽表示,协会参与的第一步要先调研有无居住在此小区的志愿者,紧接着将文艺演出等爱心服务送进社区,在居民同乐的同时,穿插宣传小区脏乱差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引发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协会有园林规划的专业人才,我们可以为小区出具园林规划图,同时发展志愿者,在社区范围内营造爱绿护绿氛围,一步步实现居民自治。”王汉泽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齐林社区是淄博市植物园绿色志愿者协会“共建民管”模式走出园区试水推广的第一站,如果模式成功还将被复制到更多社区、学校。这群步入人生夕阳时刻的老人们,正用无限的正能量,谱写着人生又一个美好的辉煌时刻。
(文/晚报记者赵瑞雪 图/晚报记者孙文昭)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