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
你多久没有读书了?
近日,围绕市民读书问题,记者对100名市民展开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67%的受访者在为工作而读书,平均每天能坚持读书1小时(含)以上的人只占所有受访者的10%,而影响受访者读书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是业余时间太少。
采访中记者发现,近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市民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时间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4月21日上午,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对100名市民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读书的目的、日均读书时间、所读书的主要来源、每年用于购书的金额、影响读书积极性的原因等10项。
在100名受访者中,年龄最大的为72岁,年龄最小的17岁,学历范围从初中到博士,涉及医生、律师、学生、保安、教师、自由职业者等30多种职业。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受访者认为日常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业余时间少却成为了他们阅读的最大阻碍。
我省于2014年8月-9月开展了“山东省公众阅读现状及意愿调查”活动,调查显示,山东省公众平均每天阅读时间接近1.5个小时,而记者的调查显示,100名受访者中,日均读书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仅占10%。
35岁的受访者王伟任职于淄博高新区一家企业,在朋友圈里他是出了名的“读书人”。他说,最近几年来明显感觉到自己读书的时间少了,“现在的人普遍比较浮躁,能坚持每天静下心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方式多 互联网技术带来方便和烦恼
“现在买书方便多了,我经常到书店逛一逛,选择几本自己喜欢的书。”63岁的赵树梅退休前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她告诉记者,从年轻时起她就喜欢看书,在那个年代可以阅读的书籍非常有限,而买书费用又比较高,经常是一本书在朋友圈里传阅一圈。
赵树梅说,现在可以选择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了,她反而在选择书籍时感到烦恼。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网络的出现无异于有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任职于山东理工大学的张朝说,由于职业关系,她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虽然现在通过电子阅读器浏览书籍更为方便快捷了,但是她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籍。
90后在校大学生张志凡喜欢阅读玄幻类小说。“我两天可以看完一本80多万字的小说。”张志凡说,他看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子阅读器,有时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便会捧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一看就是一天。
张志凡认为,以往读纸质书籍需要自己购买或者借阅,这样不仅耗时而且对阅读时间有限制,而现在通过电子阅读器则没有这些约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诸多的文学网站,在提供阅读的同时为许多爱好文学者提供了发表个人作品的平台。
“现在不是没有书可读也不是不读书,而是书太多信息量太大。”采访中,任职于一家医院的刘女士说,现在是一个分工非常细化的时代,但是大多数人的知识却来自“朋友圈”,这也使得各类信息、知识的真实性难以确认了。
图书馆免费开放 借阅量未受电子阅读普及影响
4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张店区共青团西路上的淄博市图书馆。
在淄博市图书馆阅览室,大四学生王艳玲正在做读书笔记。
王艳玲说,因为她居住在附近,对于这座建馆时间已经超过自己年龄的图书馆非常熟悉。然而,她身边的很多人却对这里感到陌生,甚至很多同龄人不知道淄博市图书馆的地址。
王艳玲说,据她观察,从2011年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后,来图书馆看书、借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21日上午,淄博市图书馆馆长刘玉湘介绍说,淄博市图书馆目前图书总量达到100万余册。“虽然现在电子阅读非常普及了,但是对于图书馆的借阅量并没有影响,馆内每年的借阅量都在上升。”刘玉湘说,自2011年3月1日起,淄博市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在图书馆看书、借书都是免费的,从那时起,到馆人数和借阅证办理数量大幅度增加,2014年全年到馆人数为20万人次。
刘玉湘认为,人们对于阅读的热爱,并不会因阅读工具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阅读之于人类的意义无可替代,对于现在越来越“数字化”的阅读方式不必太悲观,因为这并不会消解读书人的爱好,反而让读书人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阅读选择。分析
不读书,原因有哪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早能接触到的系统阅读材料,是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人文含量,教材里不乏雄篇美文,教学实践却把它变成一个个尸体解剖的对象,老师做的是‘尸检’的工作,主题、中心、段落大意……这些纯粹技术上的分析,割断了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使孩子们不爱读书。”曾有教学一线工作者如此痛心地说。严重点说,中国语文教学已经把我们的阅读兴趣掐死在了摇篮里。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一套近千元,让不少家长望书兴叹,儿童读物走高价路线,其实是书籍正在成为“奢侈品”的缩影。数据表明,我国书价十几年来上涨了20多倍,远远高出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一些图书华而不实,一披“豪装”,价格立马飙升,书价太高导致读书成为“奢侈”。
想读书,好书在何处?
“烂书当道,好书让路”,是很多读者对出版界的悲观描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商业化过度的现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术、思想类丛书备受好评,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这些“好书”越来越淡出大家视野。
出版社出的书卖不动,消费者无好书可选,这正是所谓的“劣书驱逐良书”现象。
欲读书,时间在哪里?
2013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小时,占全天的13.15%,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
此外,很多人耗时耗力维护人脉,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有限的几个小时休闲时间,大把扔在应酬、交际中,而读书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在读书期间内无法社交,这也让很多人无暇静心读书。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