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2 07:40:00 来源:齐鲁网 我要评论
芯子表演
芯子表演
芯子表演
淄博齐鲁网2月17日讯 (记者 王晓娜 通讯员 陈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淄博市衍生了众多绚丽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如磁村花鼓、周村踩寸子、鹧鸪戏、五音戏……它们既是不可或缺的传统艺术,又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辞旧迎新之际,淄博齐鲁网推出“带年味的淄博非遗”系列,为您介绍淄博市与新年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特的民间艺术——周村芯子
“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芯子有“抬芯子”、“车芯子”、“撅芯子”之分,同时又有单人、双人、多人芯子之分。演员高悬空中,脚踩花瓶、鱼缸等尖锐易碎类物品,完全依靠固定在“芯底”上的一条铁棍(即俗称的“芯子”)支撑。“芯子”紧贴着下边演员的身躯通过,再从其手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到上边演员的腿、腰和背部。演员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在几人高的细细芯子上,在戏剧锣鼓点的伴奏下,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
芯子是周村元宵佳节扮玩活动的最大看点,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远近闻名,堪称“中华一绝”。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芯子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周村地区虽然一直保留着这项活动,但规模已日渐萎缩,目前处于濒危状况,亟待保护、继承和发展。
阁子里芯子
临淄区南王镇南仇东村阁子里芯子起源于公元1506年,由当地的“扛阁”和“抬阁”发展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朝末期至清朝中期,南仇东村的艺人在“扛阁”与“抬阁”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当地民间小戏的素材,如《哪吒出山》、《许仙游湖》、《嫦娥奔月》、《天官赐福》、《三打白骨精》等。人物全部由童儿装扮,向关帝神“献牲”和“献戏”,芯子艺术逐步完善。清末,本村老艺人根据芯子艺术的自身特点,精心设计了“花上有人”、“物上有人”、“人上有人”等表演场景,将阁子里芯子提高到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
芯子是整个演出队伍的“主角”。表演者在空中飞舞翱翔,芯子周围有众多手持彩扇的舞蹈者,形成错落有致、上下舞动的壮观场景。上面表演者和下面扛(抬)阁者必须融会统一,协调一致。小演员分两层或多层错落分布在芯子上。两层间的连接有三种方式:一为“托”,即为下面的人物用茶盘、鸟笼等特制道具“托”着上一层的人物;二为“挑”,即下面的人物用条型道具,或兵器法器,或树枝花朵,“挑”着上面的人物。三为“吊”,即上面人物握着平板上的杆柄,脚下则虚踏在透明的鱼缸、酒瓶、弓弦等半活动状态的器物上,更增加了该芯子的惊险性、新奇性。
芯子均以传统剧目为主,常用的芯子造型有《打渔杀家》、《铁弓缘》、《三打白骨精》、《许仙游湖》、《哪吒出山》、《牡丹仙子》等十几个。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