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1 08:44:00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原标题:治污夜查:敏感的鼻子沉重的腿
偷排就是钱,不盯着不行
3月18日晚7点,淄博市环境监察支队开始了夜查。记者随支队长郭春明、监察一科徐斌和两个协管员,第一站来到一家热电厂。
“这回没味了哈。”亮执法证进了门,郭春明抬头凝视了一会儿两个烟囱冒出的滚滚白气,“前不久烟气有异味,我们怀疑企业脱硫用的氨水中被掺入了化工废料。就让他们把氨水一车一留样、一批一送检,限定唯一供货商,帮他们建了实验室、制定了进货标准。这回行了。”
“4号脱硫塔停了吗,怎么出口压力为零?在线氮氧化物排放超标了。超标7.62倍。”在总控室,徐斌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对企业值班员说。
超标就意味着挨罚,总控室的几个操作员却面无表情。
“干环保不能怕做恶人。这样规模的电厂,一天脱硫设备的电费就上万元。”他说,“一般的工业污水,处理一吨好几元;有的化工厂的废料,一吨的处理成本几千元。偷排就是钱,是赤裸裸的利益。不盯着不行。”
不是有在线数据吗?郭春明说,数据也有可能造假,不到现场,还是不放心。
淄博市环保局局长于照春告诉记者,不管冬夏,他晚上常到四宝山顶上去坐坐,不是看风景,是看“烟囱”。
谁不知有害,还不是混口饭吃
夜里11点,郭春明、徐斌回环保局交班,值下半夜的监察一科科员胡欢、协管员王涛又上路了。
敞着车窗跑在深夜的街上,在四宝山一家化工厂的墙外,一股呛人的农药味飘来。“你闻闻,能进得去人不?”进厂找到源头后,胡欢反问厂值班员。
“干化工还能没有味吗?”瘦瘦的值班员朱树海不以为然地说。他身后的厂房外墙上,挂着氯气的警示牌,画着骷髅头。他并没戴任何防毒面具或口罩。
折回门卫室,胡欢写整改单时,朱树海并不抗拒,而是坐在桌上看。
“这味儿对工人身体有害吧?”记者问。“谁不知有害,还不是混口饭吃!”他毫不在乎地说。
“那为什么大伙还要在这儿干呢?工资高吗?”记者问。朱树海露出尴尬的神色说:“唉,工资说出来都丢人。2000多块钱。这厂里都是老国营厂改制的,老弱病残,都等着退休呢。我51岁,在老厂干了30年化工了。”
胡欢说,2007年底淄博刚开始夜查时,有的化工车间开着灯,锁着门。万一出事,工人跑都跑不出来。他当时也想不通,为什么工人会同意这样做。
记者也沉默了。化工占淄博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近40%,要喘气还是要吃饭?需要突破路径依赖的,不仅是产业,也包括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