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涛

2015-08-28 08:5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说起周村商业的繁荣要先说说李化熙,他对周村古商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化熙,明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初任湖州司理,又调任天津府。1644年,李自成义军势力壮大,崇祯皇帝命令在山西巡抚任上的李化熙赶往榆林三边,总督三边总理西征军务,率领大军进剿。等李化熙到达军中,李自成大军已经进逼北京,不久,明朝就灭亡了。李化熙只得率军回到老家周村。这时,周村也正饱受战乱之苦,李化熙率军抵达周村,一方面带来了大批军饷,增加了当地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在兵荒马乱中辟出一个相对安宁的避风港。周围的乡绅、官僚、商人以及百姓纷纷迁到周村,人口剧增,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周村市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山东首屈一指的商业重镇。

  清廷入主中原后,李化熙审时度势,上疏请降,但最终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此时李化熙虽然不断加官晋爵,地位比明朝时还要显赫,但因受满清贵族歧视、身背“贰臣”恶名,内心苦闷,无意恋栈,终于在清顺治十年,以“母老乞养”为由,辞官回到周村。

  李化熙辞官回乡后,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实力整顿市场秩序,在周村城内开设义集,在大街北首立起“今日无税”碑。(其实是李化熙子孙六代为周村人民代交赋税达200年)“零赋税”的优越经商条件,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人前来周村贸易。蒲松龄在《鸮鸟》中描绘:“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而说到“世家文化”就不得不提起“一门二尚书”的王村毕氏家族,“一门二尚书”指的是明末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毕自严,及清同治年间礼部尚书毕道远。自毕自严起,毕家先后出过进士十一名,举人四十多名。毕家共计得到万历、天启、崇祯三代皇帝封赠、褒奖圣旨33道,现只有4道侥幸保存至今。

  虽说毕家是官宦世家,但是毕家最值得推崇是他们家训和子女的教育。这是毕自严之父毕木的功劳。毕木,号黄发翁,自小即通经史,读书多妙解,他一生最高的功名只是增生,依例被授予“儒官”的虚衔,但他的最大贡献是把8个儿子培养成才,取得了毕氏家族“四氏一品”、“三士同升”的骄人荣誉,开创了毕家“十七世诗礼门第,五百年孝友家风”的辉煌历史。

  他建立了“投豆亭”一日三省吾身,提高品德修养。置善恶簿,记录儿子们的功过是非,奖优罚劣。毕木为后世子孙立下了一条家训,其文曰:“守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这“三不一守、三学一愿”的毕氏家训独具特色,直到现在仍被毕氏后裔牢记心间,津津乐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毕氏子孙。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他的八个儿子痛自砥砺,学业精进,出了两位进士、一位举人、两位贡生、三位秀才。其中四子自严、六子自寅、八子自肃,分别官至户部尚书、户部主事、辽东巡抚。《淄川县志·人物志·义厚传》记载了毕木的嘉言懿行,说他的八个儿子“居为良士,出为名臣,庭训力也。”这是对毕木教子有方的最高评价。

  更值得一提的是,蒲松龄先生就是应毕自严之子毕际友之请,在毕家执教30余年,并在毕家(也就是现在的毕自严故居)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大部分和全部聊斋俚曲的创作,“石隐园哺育了鬼聊斋,万卷楼造就了蒲文化”之说当不为过。

  周村的世家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各位网友如有兴趣,可以之后再做讨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晓雨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