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鲁中网淄博2月5日讯(本网综合)春节临近,年味越来越浓。家家户户都投入忙年的火热氛围中。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淄博人期盼的年俗表演已陆续开始了。贺新年的表演不光有看花灯、猜灯谜这些寻常的项目,一些流传了上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受老百姓的追捧。
从周村芯子大戏到聊斋俚曲表演,再到绚烂的“流星铁花”,对土生土长的淄博人来说,这些从小时候就一直追捧的精彩表演,是过年中最有趣的环节。
周村芯子戏:高空中的表演 宛如仙子下凡
踩芯子的孩童们装扮成各色人物
两位孩童扮演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和吴刚
八仙过海中的何仙姑和吕洞宾
周村芯子,作为古老的扮玩形式,是淄博独有的汉族民间舞蹈。2008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春节,淄博便会上演周村芯子的大戏。抬芯子辅之以仪仗、锣鼓、秧歌、高跷等多种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在淄博周村主要街道上巡演三天。
抬芯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而成。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三天。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它融合民间传统的扮玩、锣鼓、京剧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并有自身特点,内涵丰富多彩,场面宏伟壮观。抬芯子以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踩芯子的孩童们装扮成各色人物,高悬空中,宛如下凡仙子一般,看不出有任何立脚之处,令人叹为观止。
聊斋俚曲:雅俗共赏传承百年 俚曲新唱迎新春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表演聊斋俚曲戏《求骂》剧照
聊斋俚曲艺术团演员表演聊斋俚曲戏《恩恩爱爱永相伴》
聊斋俚曲艺术团演员表演聊斋俚曲戏《学究自嘲》
郭沫若曾给《聊斋志异》这样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中的诸多离奇故事和鲜活形象已为大众熟知。可同样作为蒲松龄的卓越艺术成就,聊斋俚曲却默默无闻了两百余年。
聊斋俚曲,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是蒲松龄运用山东淄川一代的方言、土语和民歌、俗曲创作的民间小调。其内容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唱词和道白都是未加雕饰的民间语言,用淄川地方的吐字发音说唱,乡土气息浓厚、诙谐幽默、泼辣爽快、感染力强,在淄川一代广为传唱。其代表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无论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均具有极高的价值,可与《聊斋志异》比肩。
随着2006年聊斋俚曲的曲牌音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聊斋俚曲慢慢为人所知。如今,为广泛弘扬聊斋俚曲戏,几年来,聊斋俚曲艺术团走进高校、农村、社区、军营和厂矿企业,将聊斋俚曲唱到社会各个阶层。新排的戏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贴合时代主题的现代戏,例如反映年轻一代孝敬老人的《带着奶奶当新娘》,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淄川区环保局监察大队孟祥民先进事迹改编的《环保卫士》。另一方面是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例如根据《聊斋志异》中“骂鸭”改编的《求骂》,戏中添加了许多当地民间习俗和方言,通俗、生动、形象,群众乐于接受。
春节期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将携《带着奶奶做新娘》、《求骂》、《祯姑》等聊斋俚曲戏走村串企,为老百姓带去雅俗共赏的文化盛宴。
临淄独特的民间娱乐——打铁花
“打铁花”表演现场铁花飞溅,流星如瀑。
火花四溅如一颗颗星辰坠落在地上
火花展开像一颗大树
“流星铁花” 起源于临淄区大夫村,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以材料简单经济、场面绚丽壮观而流传于世。由于是民间活动,通常只有在春节等重大喜庆节日期间才会表演。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烟花爆竹多少产生了一些审美上的视觉疲劳,因此,“流星铁花”这一传统的、较为原生态的节庆表演艺术又被人们从记忆深处唤起。据了解,“流星铁花”以在2010年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一次的民间绝活“流星铁花”表演,在大夫官村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燃烧的铁水有上千度的高温,能表演“流星铁花”的都是经验丰富而且胆识过人的高手。但就算是老把式,表演的时候也都要全副武装。如今,随着一代代手艺人的创新,这原本需要四五个把式才能转起来的轮轴,也开始被更容易控制的电动机所替代。
“火雨打伞”“龙飞凤舞”“孔雀开屏”,随着转杆的加速,流星如瀑,气势不凡。
农民期盼着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所以表演流星铁花,祝愿来年有个好收成。
看临淄“踩寸子”
临淄张家村踩寸子表演
踩寸子介于“高跷”和秧歌之间,图中右侧是踩寸子的花姐,左侧是踩高跷的儿童。
“寸子”是一种民间舞蹈的木制道具,短的10-20cm,长的30-50cm,底部套上尖尖的绣花小鞋,演员踩在寸子上表演, 叫做踩寸子,也叫“唱秧歌”,属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时,长长的裤脚盖住寸子的木桩,只露出底下的绣花小鞋,风趣俏皮,迎合了古代社会“三寸金莲”的审美观点。
临淄区的踩寸子起源于清朝末期齐都镇瓜里庄(现永顺村)和张家庄一代,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传承了8代以上。目前,张家庄的踩寸子表演比较活跃。
传说踩寸子中花姐的舞蹈是由隋代的拉旱船演变而来的。隋朝时,宫中有一条精致的旱船,隋炀帝坐在上面,命宫女牵拉着前行,边走边唱《姐儿调》,为了取乐,他让人在地上洒满红栗子,宫女行走困难,表现出前走后倒的窘态。这就是踩寸子“前走走,后倒倒”舞蹈动作的雏形。踩寸子以舞蹈和唱《姐儿调》为主,有舞蹈、唱小调、跑旱船、打花鼓、打霸王鞭、智捉妖魔等内容。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