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行清洁燃烧等治霾措施”是2016年省政府工作总体安排的九项任务之一。治污,同样是淄博这个老工业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的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进生态淄博建设作为淄博今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实施绿动力提升工程,主要是针对4类耗煤行业,用总额10亿元的财政补贴拉动实施总投资107亿元的16个专项共1512个项目……”绿动力提升是淄博今年将着力开展的工程。
高耗能高污染 不下重拳难治本
淄博是个重工业城市,建陶、冶金等传统工业给淄博带来了万亿工业产值,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旧的产能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增长需求。
1月24日,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淄博代表团分组讨论中,省人大代表、淄川区委书记李新胜提到淄川区发展时说,目前,淄川有建陶企业136家,安置就业5万人左右,年上缴税金3亿元左右。“由于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市场容量、城市布局等原因,建陶企业生存空间日益趋紧,淄川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不仅淄川,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已经制约淄博的发展。为了治理污染,淄博近年来也一直在探索。
2013年底开始,淄博市对电厂、建陶、水泥、钢铁、矿山等重点燃煤及易产生扬尘的行业进行高标准治理。2014年,淄博将治理环境污染上升到刑罚的高度,刑责治污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2015年,淄博“蓝繁”天数同比增加30天,空气质量良好率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
尽管淄博的蓝天数有了增加,同时也应看到淄博的PM2.5、PM10的全省排名都较为靠后,而SO2、NO2以及环境质量空气综合指数的排名更在末尾徘徊。淄博的大气环境质量依然不容乐观。
污染难治,究其背后,是长期形成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
总投资107亿元助力绿动力
目前,淄博每年煤炭消耗总量约为4500万吨。其中,燃煤锅炉2206万吨,建材行业738万吨,冶金行业1215万吨,民用煤等其他行业347万吨。
“为全面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深入推进生态淄博建设,淄博决定从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燃煤消耗入手,针对全市所有燃煤设施、工艺进行全面节能减排综合治理,用节能、环保倒逼手段,加快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1月24日,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淄博代表团分组讨论中,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连华提出了淄博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办法。
这是淄博发展绿动力提升的总体安排。而对于淄博的这项治污举措,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
记者了解到,日前,山东省财政出资2亿元启动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力争实现今年节能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的目标。其中,出资1亿元,选择淄博市开展高效煤粉锅炉示范试点,使煤炭锅炉烟气排放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标准。
“淄博的绿动力提升工程,主要是针对燃煤锅炉、建材行业、冶金行业、民用煤等4类耗煤行业。”周连华表示,淄博将用总额10亿元的财政补贴拉动实施总投资107亿元的16个专项共1512个项目,用2016年一年时间完成工程的主体建设任务,分别完成工程总量的80%和81%,剩余工程量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所有项目竣工运行后,年削减燃煤消耗1010万吨;这1512个项目将减少烟尘排放32000吨,降低72%,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0900吨,降低89%,减少氮氧化物排放80500吨,降低85%,大气环境质量将实现明显改善,生态淄博建设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绿动力提升是应对“去产能”有效举措
可以说,绿动力提升是生态淄博建设迈出的最有力一步。
记者了解到,此次治理是迄今为止淄博市一次性投入最大的污染治理工程,也是重大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绿动力提升计划得到了此次住淄省政协委员的一片“点赞”。
山东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淄博市委主委王济众表示,此次整治力度之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凝神聚力,切实抓住这次省里财政出资支持的契机。”
在资金的使用方面,他建议,应切实抓住山东省财政出资支持的契机,不但要对高效煤粉锅炉示范试点的资金用足、用好,用出高效率;同时,淄博市也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配套弥补省级示范试点资金的缺口,力争一次到位,使燃煤锅炉达到燃气锅炉标准。对另外两个五千万的资金,也要做工作为淄博市已经进入省级示范性的项目积极多争取省级财政资金。
在山东省政协委员、民革淄博市委主委王怀宾的眼中,绿动力提升是应对“去产能”的有效举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淄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对此,他建议,要实现绿动力根本提升,背后的工作要做好,即改革的布局要与淄博市工业的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内部结构相契合,要从全局考虑,做好整治、布局“一盘棋”,实现有机结合。
此外,王济众指出,减排背后相关配套要做好,要借这次工业绿动力计划的推行,采取更加严格的治理惩戒措施,继续对不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最严厉的顶格处罚措施。要结合当前对过剩产能的调整压减政策,倒逼相关企业建立治理达标的“倒排时间表”,下决心对耗能高、不适应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屡查屡犯企业实施“安乐死”。记者 任灵芝 刘文思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