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8 10:04:00 来源:淄博晚报 我要评论
晚报讯 (记者沙红翠 通讯员巨荣俊)昨日淄博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淄博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标志着我市将正式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制度。《条例(草案)》对院前医疗网络布局及准入退出、急救电话的唯一性、急救快速反应、特殊人群急救费用支付以及备受关注的施救免责等问题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院前医疗急救属性确定为公益事业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120急救医院在市医疗急救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对急、危、重伤病员在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条例(草案)》第五条对院前医疗急救属性做了定位,明确提出“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鲁辛说,只有正确对院前医疗急救的属性进行定位,才能明确政府在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建立科学的人、财、物的投入保障机制。
城区“120”急救医院实施准入
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由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和41处急救站(点)组成,急救站(点)主要依托医疗机构设立。《条例(草案)》第九条从我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实际出发,构建了以市医疗急救指挥机构和“120”急救医院为主体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并针对城市急救资源相对集中,农村偏远地区急救资源不足等问题,采取有条件准入和根据实际需要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区“120”急救医院按照规定条件实施准入,农村偏远地区以及医疗急救资源短缺地区,由市卫生计生部门指定当地医疗机构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第十一条)。纳入急救网络的医疗机构,由市卫生计生部门组织考核,经考核、整改不合格的,终止其院前医疗急救活动(第三十四条)。
急救电话具唯一性 擅自设置会被关闭
“120”急救电话是国家卫生部、国家信息产业部赋予的急救特服号码,但是长期以来,我市个别医疗机构存在私设“120”急救电话问题,一病多车、哄抢病源的现象仍然存在,因私自出车导致无车可派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院前医疗急救秩序,损害了政府形象。
《条例(草案)》第三十一条明确禁止设置其他形式的急救电话,对擅自设置的,由通信部门予以关闭,并收回号码资源。该条同时对冒用“120”急救医院、“120”名称和标识以及假冒“120”急救车辆等扰乱院前急救秩序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
4分钟内派出车辆 道路可优先通行
医疗急救快速反应是高效救治伤病员的重要保证,《条例(草案)》专门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市医疗急救指挥机构接到呼救信息后一分钟内向“120”急救医院发出调度指令(第十八条);二是“120”急救医院接到调度指令后四分钟内派出急救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拖延(第十九条);三是急救人员在确保交通安全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到达急救现场,出车后二十分钟内不能到达的,应当向呼叫者说明原因并报告市医疗急救指挥机构(第二十条);四是开设绿色通道,对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建立优先通行、免收各类通行费、行人和车辆主动让行等制度,并由交通输运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保障和落实(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
特殊人群急救费用 可按规定申请支付
“三无”病人急救费用支付问题,历来是舆论的焦点,《条例(草案)》第二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属于身份不明或者身份明确但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人员,可依据有关规定向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等申请支付。为防止因费用支付问题贻误救治,该条同时规定,上述人员如发生急、危、重伤病,接受的医疗机构应当给予救治,不得拒绝、推诿或者延误救治。
我市要求特殊岗位人群进行急救培训
现在医学研究表明,心跳呼吸骤停者的最佳抢救是在4分钟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超过10分钟,患者生存率会低于5%,但“120”专业急救人员一般很难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如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施救,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此《条例(草案)》第七条、第十五条对急救知识技能宣传培训和普及,以及火车站、汽车站、体育场馆、会展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建立专业性、群众性救护组织作了规定,并重点对人民警察、消防队员、保安人员、导游、学校体育教师等特殊岗位人群急救培训作了规定,为现成施救、自救互救,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施救免责 家属不得恶意索赔
对于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见危不救”、“好人难当”等问题,《条例(草案)》第三十条借鉴杭州、北京等地市的做法,对见危施救行为实施立法保护,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个人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对急、危、重伤病员按照操作规范实施紧急救护,其紧急救护行为应依法受到保护,不承担法律责任。该条旨在倡导弘扬助人为乐美德,宣扬救死扶伤精神,对积极施救可能导致的后果予以免责,患者及其家属不得对此捏造事实和恶意索赔,以解除施救者后顾之忧,唤起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