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7 13:57:00 来源:淄博晚报 我要评论
△西龙角桥被染成了褐红色的桥墩,向人们诉说着污染的历史
在博山区、淄川区短短一周的采访,行程紧凑,步履匆匆,但记者们还是看到了很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直观,比如干涸的河道、溪流中的垃圾;有的真假一时难辨,比如孝妇河的水质,有的地方看上去是乌黑的,但究竟是“底色”所致,还是水质本身差,没有数据来说话;有的令人困惑,难以找到答案,比如很多地方的河道治理(此种情况支流更多),为了留住宝贵的雨水资源,河床、河堤均以水泥、混凝土和石头之类材料做硬化防渗处理,如此治理,是否科学;有的支流,上游泉水清澈,却被截流造景,发展旅游,是否合理……
种种场景,种种疑惑,令记者心中充满了问号。希望有心的专家们及各方人士能够积极地发表见解,为孝妇河及其支流的水治理建言献策,为母亲河重展笑颜贡献力量。
孝妇河治理——民心所向,大善之举 母亲河变清——欠账太多,任重道远
采访过程中,有很多次,沿岸群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孝妇河变清的渴望期盼之情让记者深受感染。这样的场景,在之前的报道中已有所体现,但记者仍想“旧话重提”。因为,沿途所见所闻——孝妇河一些河段那呈乌黑色的水,接受采访的群众那凝重的表情,所听到的充满期盼的话语,那一幕幕场景,就像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中的情节,在记者的脑海中久久盘桓,难以安定下来。
在孝妇河博山出境断面西龙角,河边卖凉皮的大嫂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路,一边向记者讲述孝妇河污染的情况。当记者已经转身离开时,耳边又传来她的声音——能治理吗?当记者肯定地回答能治理的时候,她又接上一句:这么多年了,也该治理治理了!不用看她的表情,一句沉甸甸的话,已足够反映出她的心情。
还是在西龙角桥上,一名中年女士主动找到记者,讲述小时候在河中捉鱼嬉戏的情景。“从小在河边长大,对孝妇河太有感情了!”她说。要离开时,她说出了自己的愿望:“要是把水治理好了,水里有了鱼,那就太好了!”渴望之情溢于言表。
公正地说,近年来,沿孝妇河各区县为让河水变清,做了大量工作,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管网,引导、督促企业实施环保治理,封堵排污口,整修河道。淄川区建了多处湿地及湿地公园,利用生物方法净化水质,又美化了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但由于产业类型、产业布局、政绩观以及多年前长期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原因,使得孝妇河污染积重难返,比如河底成分复杂的大量污泥,就是多年的污染累计的结果。大雨一来,洪水下泄,淤泥沉渣泛起,河水瞬间就变成了黑黄色。黑,是因为淤泥。黄,是泥土的颜色。而且,有时还会有企业“浑水摸鱼”,趁大雨之机排污。
而在枯水季节,河道断流,由于管网建设跟不上,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甚至一些工业污水直排河道,这时的河流,要不就是河床干涸,一片荒凉,要不就是污水沟,臭味难闻。河边的人工景观建的再好再美,相信你也不会来到河边惬意地散步徜徉,那么这样的美,意义何在呢?
治理孝妇河,让孝妇河再现秀美面容,让母亲河重展笑颜,实在是一件顺民心,得民意的大善之举!
当然,由于环保欠账太多,治理的困难会非常大,投入会非常多,而且也非短时期内所能完成,但历史把治理母亲河的任务压到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我们别无选择,不能逃避,也逃避不了。担子再重,我们也要担起来,咬紧牙关,挺起胸膛,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正所谓抓铁有痕,踏石有印,不治理好母亲河,绝不收兵,决不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历史,才能不辜负沿岸几十万人民乃至全市人民的深切期盼!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