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09:18:00 来源:青岛早报 我要评论
长期在家带小孩,有时难免觉得心烦意乱,看到孩子对自己的手机很感兴趣,市民刘女士便顺手将手机给孩子玩,借此获得短暂的空闲。可到了月底,超高的话费着实将她吓了一跳。探访中,记者发现众多“低头族”中,也不乏幼儿及中小学生的身影。专家提醒,长此以往对孩子心智成长及身体健康皆无益处,家长们需要及早发现,以身作则,避免孩子形成手机依赖。
话费莫名蹿高惊呆家长
“早知道会这样,说什么我也不会把手机给孩子玩的。”刘女士非常懊恼地说。她告诉记者,儿子今年6岁,从小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她在带孩子,长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有时候难免想有一点个人的时间和空间,但活泼好动的儿子却让刘女士感到一刻不得闲。一次用手机和朋友聊天时,刘女士发现孩子对自己的手机非常感兴趣,也只有孩子在看手机的时候,她才会清净一会。有了手机这个“法宝”,之后每当孩子缠着她的时候,刘女士便将手机丢给孩子玩,没想到这一招出奇的好用。就这样悠闲地过了一段时间,到了该交话费的时候,刘女士查询后发现手机欠费竟有700多元。查询话费清单之后,刘女士发现除了正常通话和浏览网页之外,大多数的话费都是因为孩子玩手机游戏而产生的。
游戏软件藏陷阱
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便利的同时,智能手机兼具的娱乐功能也丰富了机主的业余生活。除了成年人之外,在探访中记者发现,如今许多幼儿、中小学生也加入刷机一族。除了与父母家人保持联系,使用手机社交软件与同学、朋友聊天外,玩手游也是低龄手机玩家们的一大爱好,几乎每个玩家的手机页面上都会有几个手机游戏APP。在体验这些手机游戏时,记者发现许多游戏在玩到一定阶段时,都需要充值、刷装备等,要不然就会成为游戏世界里的弱者或者无法继续玩下去。对金钱观念不足加上禁不住游戏诱惑,许多低龄玩家都会点击充值。除此之外,一些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会弹出许多广告页面,一旦点击后手机流量也会快速地消耗,而面对这些陷阱,即使是成人玩家都会误点,低龄手机玩家难以分辨和妥善处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专家说法
家长应以身作则
如何规避手机上的吸费陷阱?360手机安全专家认为,在这方面家长应当注意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和相关软件,避开游戏软件中设置的陷阱;在下载软件时也要引导孩子尽量到正规软件平台,避免下载到含有木马病毒的软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和手机防火墙,避免恶意软件侵入。对于智能手机玩家低龄化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青岛凡敬心理研究院心理专家陈院长表示,不少家长在带小孩时有玩手机的习惯,这种做法不仅让小孩体会不到亲子互动的乐趣,还会让小孩在耳濡目染下喜欢上玩手机,甚至过度地沉迷于手机,对孩子视力和身体发育都是没有好处的。陈院长认为,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长时间地玩手机;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多陪伴孩子,带孩子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间,“疏堵”结合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使用手机习惯。 记者 王晓先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