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5 16:38:00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我要评论
大众网淄博2月5日讯 投资90余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80余个垃圾池、1000余个环卫垃圾桶投入使用,200余名环卫工人、5辆垃圾运输车保证了全镇各个村庄实现垃圾定点投放、集中清运和统一处理,各村集中开展垃圾清理行动,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罗村镇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成果。
天刚蒙蒙亮,罗村村的保洁员李永兰就已经穿好保洁服,带好环卫工具,来到所负责的区域打扫卫生,不多时,镇上的垃圾清运车便来清运垃圾。和李永兰一样,罗村镇207名农村保洁员天不亮就已经全部上岗。“以前大家的环保意识不强,门口、路边堆着柴火、垃圾,乱七八糟,别说车不好过,就连人也不好走,尤其到了夏天,味儿更难闻。”李永兰感慨地说,“现在好了,家门口配上垃圾桶,倒垃圾很方便,还有垃圾清运车,村民意识也都提高了,我们干得更带劲了。”在该村大街上,每隔几十米远,就有一个垃圾桶。“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垃圾桶没啥用,村里人没这个习惯,后来慢慢就不一样了,自己往地上扔烟头的时候,看见别人都把垃圾往桶里扔,感觉怪不好意思。时间长了,街上那么干净,我也就跟着不随手乱扔了。”该村村民说。
在牟家村,洁净优美的村容村貌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新硬化的进村路干净整洁,图文并茂的孝德文化墙俨然成为村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环境卫生,贵在保持。借助六新工程行动,我们绘制了文化墙,弘扬道德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素质,自觉维护环境,巩固垃圾一体化处置成果。”该村负责人介绍,“我们还建立起善行义举四德榜,加强村民道德建设,努力传播正能量,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营造村庄和美、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行走在罗村镇的大街小巷,看到的不仅是城乡环卫一体化给环境带来的“羽化成蝶”,还有群众精神面貌的“脱胎换骨”。在大吊桥村健身广场,安置有扭腰器、蹬力器、腰背按摩器等健身器械。“原来这个地方是一片废弃地,常年堆着垃圾,又脏又乱,谁也不愿过来,”该村一村民说,“后来建了这个广场,再也没有垃圾满天飞了,俺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用上这么多健身器材。只要没啥事儿,我每天晚上吃完饭,都来这里遛遛弯儿,跟着跳跳舞,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自从有了这座健身广场,饭后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广场上活动,有跳舞的,有打球的,有聊天的,锻炼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我们坚持‘民生第一追求’的发展理念,从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开展了以垃圾一体化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效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了群众的精神面貌”,罗村镇分管负责人说,“为避免‘垃圾围村’再度反弹,下一步,我们将明确责任,逐步建立镇、村、企三位一体的垃圾处置长效机制,实现对镇内主干道、村内主干道、村内小街巷分层次、全覆盖保洁,实现环卫管理专业化、常态化、精细化,有效提高全镇环境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王猛 李坤)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