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旧时凌晨即起,放鞭炮,祭天地,吃水饺。黎明,男女老幼着新衣,到邻居和族人长辈家中拜年。进门行跪拜礼,路上遇人,拱手祝“多福”、“多寿”、“发财”、“安好”。
1949年后,逐步停止了敬神烧香活动。“拜年”改称“拜节”。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农村仍沿旧俗,但不再行跪拜礼。其他有益的传统习惯仍沿袭着。
五末日 即春节后的第五天,又称“五马日”。旧时,这一天要焚香、祭天、放鞭炮。现在只吃一顿水饺了事。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日晚,家家挂灯,故又称“灯节”。并有扮杂耍习俗,称“闹灯节”。建国后灯节活动有较大发展,花灯样式一再翻新。1982年以来,区政府年年都举行杂耍会演和灯展。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旧时农村人家,家家于是日早晨,以草木灰在院内地上撒成圆圈,圈内放豆、谷、杂粮,称“打囤”,意在预兆丰年。用面擀饼再切成豆大碎块,叫“旗子”,文火烘干,拌入炒熟的大豆,称“蝎豆”。零食并作礼品互相赠送。今只沿吃“蝎豆”习俗。
清明节 清明前两天为“一百五”,前一天为寒食。因三日相连,故传统习俗合为一次活动。旧时家家到茔田祭祖,并往坟头上添筑新土;煮熟鸡蛋分食;到野外踏青;打秋千放风筝。若值三月三前后,还要赶庙会。建国后,清明节作为给烈士扫墓的节日。吃鸡蛋、放风筝、野游等有益的活动也保留了下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旧时,这一天家家门旁插艾,以五色线缠“粽子”,做荷包,装入麝香、艾叶带在身上,意在驱邪除“五毒”。幼童把五色线系在手腕上,节后落第一场雨时,剪断投入雨中,传说可以“化龙而去”。以黍米做粽子、粘糕改善生活。现只保留着吃粽子改善生活的活动。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日。时当炎夏,把小麦炒熟磨成面粉,和枣泥或糖以凉开水拌了吃,可以驱暑降温,俗称“吃炒面”。傍晚上坟祭祖,称“上夏麦坟”。现仍延续着“吃炒面”习俗,“上夏麦坟”者少见。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旧时,绣花少女于是日夜摆鲜果,向织女星乞巧。现仍留传着牛郎、织女七、七相会的神话故事。但乞巧活动已无人效行了。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以淄河为界,河西多在七月十四日傍晚上坟,河东则多在十五日。1958年后,随着殡葬改革,虽无坟,但祭祖活动仍在部分农村人家中沿袭着。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传统此节有庆贺一年农事收获的意义,故规模较大。这一天,要改善生活吃水饺,晚上一家人围桌饮酒分食月饼赏月。近年来,于是日互送礼品,聚饮者日见增多。还兴起了订婚而未举行婚礼的青年男女们在这一天互相探望对方老人家的风气,在取团圆之意。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传统的庙会活动节日。1949年后,庙会活动先后停止,此节也就只是流传在口头上了。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建国前是日地主要请雇工吃酒,酒后辞退或续议明年合同,傍晚祭祖。建国后祭祖习惯仍沿袭着,农家同时吃水饺改善生活。
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过去多于是日吃枣粥,现在兴包水饺。
辞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旧时此日傍晚要置酒给灶王饯行。并供以麦芽糖,意在粘住他的嘴,以防他上天去“胡说”。现在只沿阖家吃水饺之习俗。
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日内外扫除清洁,贴对联,挂“乐门钱”。有的户还要在正堂上悬起财神象或“老能轴子”,屋门口放“栏门棍”,门旁焚香,全家喝辞岁酒。建国后,迎神焚香等迷信活动逐渐废除,其余仍沿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