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奖励农耕,发展生产是富民强国之道。因此他主张采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以使人民富足,国家富强。他在《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大量引用历史事实,说明“富国以农”的道理。他举例说:魏文侯推行充分利用地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魏国富强了;秦孝公推行奖励耕战政策,秦国也富强了。他称赞西汉以来一些地方官奖励农耕、兴修水利、进行农业革新、提倡节俭等政策取得的成效。对统治者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致使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苦,出现“满道白骨交横”的悲惨景象,进行斥责。他还以《管子》书中“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的论述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说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贾思勰的这种“富国以农”的重农思想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在农业生产上,贾思勰提倡“人定胜天”,反对靠天吃饭。他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既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上天的惩罚,而是看人努力不努力。“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也就是说人勤劳了就不会贫穷。“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天时虽好,而我们不去种植,也不会得到粮食。他批判封建士大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鄙视农耕的思想。他还进一步引用前人的话指出,四体不勤,又不开动脑筋,而能把事情办好,使生活富裕,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贾思勰的这些思想同荀况的“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贾思勰认为历史是在改革中前进的,主张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新的耕作制度和技术。在《序》中,他列举了许多落后地区由于推广了先进技术,从而改变了农业生产落后面貌的生动事例,说明采用与推广新的耕作制度和先进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他认为,只要重视农业生产,坚持农业改革和创新,采用合理的耕作技术,“顺天时,量地利”,就可以“用力少而成功多”,达到增加生产的目的。另外,他还表现出了要求实行变革的政治态度,这也是他在科学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他在序言里,痛斥了腐朽的王公贵族对农事不闻不问,“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指出由于他们挥霍无度,“加以政令失所”,结果使灾害连年发生,不断有人饿死。贾思勰引用前人的话说,老百姓肚子饿了没有吃的,身体冻着没有穿的,做皇帝的怎么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呢?他说人们饿着肚子就要有“过甚”的念头,就要造反,封建秩序就不能继续维持。
贾思勰具有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他在编写《齐民要术》时,经常访问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民间的谚语、歌谣。据统计,这部书中收集的这类谚语达三十多条。这些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经验,是非常珍贵的农学遗产。贾思勰十分重视参考前人的农学研究成果。他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引用前人著作一百五十多种,其中包括两汉时期的《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重要农书。这些珍贵的农书大都失传。由于贾思勰的引用,才保存下来部分内容,使我们今天得以了解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在这方面,贾思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使材料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贾思勰还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进行验证。另外,在文风上,贾思勰比较讲求实际,写作态度也是严肃认真的。这和当时社会上追求仕禄、崇尚空谈、不学无术的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规模宏大、丰富多彩的农业科学技术专著。全书共分为十卷,九十二篇,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计十一万多字。该书涉及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禽、家畜、鱼类的饲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制造等等。《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贾思勰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许多关于精耕细作、中耕锄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耕作的技术原则和要求。例如:不要在土壤潮湿的时候耕地;要耕深耕细,随耕随耙;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锄了,逐次调整中耕深度;怎样打井浇地、积雪、冬灌等等。这些说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奠定了耕作学的科学基础。另外,贾思勰还提出在同一块田地实行轮作的方法。他指出,不换田会影响谷物产量,也容易发生病虫害。豆茬、大麻连作,容易发生茎叶夭折的病虫害。这是关于连作能引起病害的最早记载。贾思勰还提倡种植绿肥,以提高地力。他指出,绿豆的肥效最好,小豆、芝麻次之,肥力同蚕粪、熟粪一样好,能使谷物增产。当时,他已经认识到绿肥的作用,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的确是了不起的事。那时,欧洲还不懂得轮作和套种,不懂得绿肥的作用,直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才开始实行绿肥轮作制。
贾思勰还初步揭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他引用自己观察到的事实,说明由于“土地之异”,同一植物形态习性会变得同原来有很大差别。进而,贾思勰介绍了许多改变旧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说明我国早在公元六世纪,在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不少经验和论点对于指导今天农业生产仍有现实意义。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的“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一章中,专门探讨古代所依据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他提到:“我看到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地记载着选择原理。”达尔文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就是指《齐民要术》。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