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狂人坐拥老票据超10万张 串起老青岛回忆

2016-03-30 07:42:00    作者:   来源:半岛都市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上世纪20年代的租赁合同、30年代的水费收据、40年代的餐饮发票……拥有这些票据的不是博物馆,而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老青岛。今年62岁的毕连奎收藏老青岛票据已有33年,拥有的老票据总数已超10万张,从市井生活到政府公文,可谓包罗万象。

  80年前用水越多价格越便宜

  在毕连奎家中,记者见到了他多年来的收藏成果——堆满半屋子的老票据:从车船票到电影票,从水电收据到银行存单,从地契房契到公园规划,从政府文件到外交文书……每一张票据都带着时代的鲜明印记,慢慢翻来让人感慨万千。

  其中,记者看到一张1937年“青岛市自来水厂水费收据”展示了当时水价计算方式与现在的大不同。从“水费价目”一栏可以看到,与现在的阶梯水费不同,当时水用的越多价格越便宜,100立方公尺以内的价格为0.18元每立方公尺,而1001立方公尺以上就减为0.112元每立方公尺。“当时条件不行,能用得起自来水的不多,政府为了鼓励市民多用水设置了这样的价格。而现在都鼓励节约用水,当时还没有这样的环保意识。”经毕连奎这一讲解,这张普通水费票据居然也包含如此深刻的内涵。

  33年收集10万多张老票据

  毕连奎1954年出人,从出生后一直在团岛生活,对老青岛的市井生活相当了解和喜爱。说起收藏票据的爱好,毕连奎说这得从他开始工作聊起。

  毕连奎年轻时在企业从事会计统计工作,由于单位离家较远,他当时上下班都是坐火车。“现在早就没有了,那时候叫市郊列车,从青岛站发车,经过大港、四方、沙岭庄、沧口、娄山后、女姑口,终点站是城阳站。”毕连奎告诉记者,当时车票都是那种窄条硬纸板样式,票价2角上下,票面样式也随着上下站不同有所变化,每次坐车后他都把这些票留起来,久而久之养成了收藏票据的习惯,但当时只是收藏自己及家人用过的票据。

  毕连奎的父亲从事邮政工作,受父亲影响,他从1983年起开始玩起了集邮。当时热河路还不是集邮爱好者的集散地,青岛藏友一般聚集在安徽路路边,大家相互交流手里的邮票。期间毕连奎发现,除了邮票,还有些藏友也展示交流老票据,这一发现让他很是兴奋。从此以后,毕连奎的收藏票据之路拓宽到整个青岛,除了集邮市场,文化市场、旧货市场、各地的大集都有他的身影,33年的老票据收集之路也正式开始了。

  “每张票据背后都代表了一段历史。”据粗略统计,毕连奎收集的票据总数超过10万张,年限从民国初期一直到现在,范围涉及市民吃穿住用行,以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票据、报表,还有政府机关的公文,以及名人大家在青岛消费的凭证,跨越青岛的近现代时期。

  

  房租收条

  1951年的房租收条。抬头写着“今收到三月份房租”,房租金额为“八一面粉六袋半”,旁边还有10万的标注。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解释,新中国刚成立的头几年,由于物资相对匮乏,物价也不稳定,为了保证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当时实行以““折实单位”作为标准发放工资。“当时以米、布、油等生活必需品为标准,结合发工资当天报纸公布的物价水平,换算出应发工资资数额,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无论物价涨跌,劳动者都能拿到购买同等生活必需品的钱。”鲁海表示,10万的租金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的10元钱,当时一个工人的工资是二三十元。

  

  春和楼老发票

  时任中国颜料厂负责人陈介夫经理在春和楼宴请客人时留下的一张票据,相当于现在吃完饭结账后的发票。票据右侧是毛笔书写的菜品及价格,左边则是缴纳的印花税票,印章上刻着“天津路三号青岛春和楼利记”以及四位数的电话号码。据毕连奎介绍,当时的发票有个特点,印花税票全都贴在票据正面或者背面,相当于为这次消费承担了多少税费,一目了然。

  马车车票

  

  1952年的马车车票。行程从芝罘路到东镇(今台东),票价600元,换算成第二套人民币为6分钱。

  

  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发票,印章上是美国大兵被刺穿鼻子的图案。

  ■心声

  用票据记录青岛历史

  毕连奎告诉记者,家人对他的这个爱好其实不太支持,一是嫌他乱花钱,二是觉得他收藏的票据太多太乱没什么价值。毕连奎说,他的很多票据都是在集邮市场、文化市场、旧货市场甚至李村大集上以极低价格收来的,不过33年的收藏累计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十来万元是有了。”

  毕连奎爱收藏老票据,但很少往外卖。“除非我有重复,有藏友想要,我就让他们用别的票据换,不敢轻易卖,这种东西卖一张就少一张了。”毕连奎说,这些票据看似只是一张薄纸,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却是非常大。“比如一张上世纪30年代的购物收据,上面不仅有物品价格,还有商铺位置,老板的住址,不仅能反映出当时青岛的经济、物价水平,对考证当时的城市布局也是个重要佐证。”

  毕连奎说,目前青岛专门从事票据收藏的人并不多,且基本都是中老年人,这让他很担心这块的文化难以继续传承。不过令他感到欣喜的是,最近几年再去文化市场转悠,渐渐多了一些80后、90后的身影,他们对青岛文化的热爱让毕连奎这个老青岛动容。

  对于今后,毕连奎透露自己计划筹备一个青岛老票据展览馆,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真·迹”。

  文/记者 景毅 实习生 徐扬

  图/记者 何毅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晓雨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