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特点

2015-09-10 15:22:00    作者:刘艳玲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脾胃疾病,大致相当于西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各代医家对脾胃疾病都非常重视,且多有论述,形成现在的脾胃学说。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疗效独特,在西医消化病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溃疡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尤为突出。以下简要介绍。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消化不良。西药治疗本病没有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抗焦虑和抗抑郁等,疗效局限,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多。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饮食、情志、劳倦等所致,以气滞、脾困、湿阻为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胃,而又涉及肝脾两脏,治疗以理气、化湿、健脾为主。常用方剂有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平胃散等。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缓解症状明显,疗效满意,与西药相比具有更经济、副作用少优势。

  2.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西医尚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针对病因病机,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由于内伤情志,外感六淫等原因,导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关系密切。主要治法有疏肝健脾、润肠通便、清热化湿、健脾益气、温补脾肾等。除中药内服外,还有针灸推拿及情志调节等疗法,疗效显著.如神阙、气海穴交替隔药灸法:可选取隔蒜灸:选神阙、气海穴,将大蒜切片盖穴位,艾绒如绿豆大,每穴灸三壮,每日1次,两穴交替,适用于久泻不止。

  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及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等病因引起,主要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脾胃气虚等,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治疗上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其中中药三七、白芨、乌贼骨、贝母等在预防溃疡复发的作用明显,而川楝子、延胡索在胃溃疡疼痛中作用显著。

   

  4.慢性胃炎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卓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先天禀赋等有关,其病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机变化可由气虚、气滞到血虚、血瘀,可由标实与本虚相互夹杂,亦可虚寒中夹有湿热。本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根据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分别侧重以不同治法。脾胃虚寒者宜温中止痛,胃阴不足者养阴益胃,气滞者疏肝理气,有郁热者清热和胃,有瘀血者活血化瘀。中医药开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治疗工作已有多年,临床证实疗效真实可靠。

   

  总之,中医药对脾胃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其特色及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整体调节,中医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其次,治疗用药灵活多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极小。(刘艳玲)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刘颖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