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聊斋志异》成书以来,就不断地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从各种地方“聊斋戏”到现代“聊斋”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蒲松龄就亲自改编过自己的作品,如俚曲《墙头记》。这其中,对《聊斋志异》的传播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清代以来当属文人改编的“聊斋戏”,在现代当属各种“聊斋”影视剧。
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钱维乔将《阿宝》改编成戏曲《鹦鹉媒》,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聊斋”故事始终是戏曲改编者所青睐的,几乎每个篇目都被搬上过荧屏与舞台。据有关资料统计,《聊斋志异》被改编为不下四十种剧种,超过三百多出戏曲。如京剧中有《西湖主》、评剧中有《花为媒》、滇剧中有《洞庭记》、秦腔中有《十王庙》等。
在山东地方戏中也出现了不少“聊斋戏”,如五音戏中有《胭脂》,吕剧中有《姊妹易嫁》,山东茂腔中有《花灯记》,柳琴戏中有《瑞云》,山东梆子中有《王者》等等。
“聊斋”影视题材作品改编创作,第一阶段集中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1922年,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拍摄了第一部“聊斋”题材电影——《清虚梦》。这部电影是根据《聊斋志异》中的《劳山道士》改编,也是中国第一部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先后拍摄了41部聊斋电影,17部电视剧,掀起一股聊斋热。这一时期是港台聊斋改编电影大放异彩的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最为知名者如导演胡金铨根据《侠女》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当年法国嘎纳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世界三大电影节奖;至今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根据《聂小倩》改编的《倩女幽魂》,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也是这一时期香港聊斋热的代表作之一。1979 年,由香港导演鲍方执导的影片《画皮》引入内地,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许多观众至今仍是记忆犹新。电视剧以1986 版《聊斋》最具的代表性,原汁原味的展现了《聊斋志异》的整体风貌,是影响最大的电视改编作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聊斋”故事更为电影电视改编者们喜爱,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些改编作品风格更加魔幻、故事改动幅度更大,甚至只是借聊斋的名义来演绎全新的故事。据不完全全统计,至今已拍摄电影43部、电视剧22部。网友们看到的电影如《倩女幽魂 》、《聂小倩》、《连琐》、《娇娜》、《画皮》、《画壁》、《画皮II》等;电视剧如《人鬼狐》、《聂小倩》、《花姑子》、《聊斋奇女子》、《聊斋新编》等。由于直观形象、受众更多,影视剧的改编创作也为弘扬聊斋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