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涛

2015-08-28 08:5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步,是东夷文化和齐文化的滥觞之地。几千年的文化不仅哺育了若干历史名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古迹。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我区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254处,其中古遗址43处,古墓葬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32处,古建筑66处,古石刻3处。现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

  周村古遗址数目众多,最具代表性的龙山文化遗址是鹌子窝遗址和商家遗址,1981年,曾在鹌子窝遗址出土了黑陶器具及各种石器等文物。王村镇的逢陵古城遗址,据传是商代逄伯陵所居之城,是迄今周村区发现的唯一古城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对于深入挖掘周村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谢冶炼遗址,它的发现证明,自汉代时冶练业就在周村有了较好的发展。

  周村历代名人辈出,墓葬在周村的名人数不胜数,仅有皇帝赐谕葬记载的就有王教、曲迁乔、毕自严、李化熙、刘鸿训等等。墓葬最俱规模的是明清时期王村镇西铺村和万家村两个毕氏墓群及韩家窝韩氏族茔。此外金元时期的老龙窝古墓,汉代大史家墓及鹌子窝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土坑墓,曾出土了高规格的文物和壁画、砖雕等,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周村古石刻主要有韩家窝的明清圣旨石刻碑和见于古建筑内的为数众多的碑刻留存,如三星庙中同治年间重修碑记,魁星阁中清咸丰年间的创建魁星阁记,文昌阁、千佛阁、苏李时思堂等古建筑中的古碑刻遗存等。这些传书几百年的瑰宝,至今依然发出灿烂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研究周村发展史的道路。

  周村的古建筑存量尤其丰富,我区省保的17处文物点中有16处是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现在依然在发挥作用的周村古商城,有以经商起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李家疃王氏大庄园和大七石氏庄园,还有各式各样的古代宗教建筑群。

  老字号遗存在周村尤为丰富,历史上,周村有“金周村”、“旱码头之称,繁荣时商号、作坊达5000余家,现在考评的老字号就有400余处,门类齐全,规模宏大,影响深远。这里有国内最早出版《聊斋志异》的印刷业老字号三益堂书局,有为制作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提供布料的丝绸老字号瑞蚨祥,有创办于1898年的东来升绸布庄。“八大祥”中的祥字号大多是从周村创业、发迹,继面走向全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中,比较著名的有1916年反袁护国运动中的吴大洲、薄子明领导成立的护国军司令部旧址燕翼堂,著名抗日英雄马耀南故居,始建于1948年的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革命遗址是革命先驱同周村人民一道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见证。此外,还有宗教建筑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英国基督教会1905年创建的光被中学、美国天主教会1931年创建的培德中学等,记录了周村社会发展的历程,为研究周村近现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周村虽然还没有官方的博物馆,但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继淄博艺术博物馆之后,福王红木博物馆、周村烧饼博物馆以及包括周村民俗博物馆、大染坊展馆、状元府博物馆、明清票号等在内的大街博物馆群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丝绸文化博物馆、醋文化展览馆、周村老染坊传习所、锦灰堆项目传习所等非遗博物馆群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晓雨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