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23:40:00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我要评论
三十年谱写的孝心曲
唐家兰是南麻街道刘家大峪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朴实、善良,30年如一日的精心伺候生病的爷爷、公公和婆婆的故事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故事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唐家兰本籍是沂源县鲁村镇人,30多年前经人介绍,嫁给了刘家大峪村23岁的青年刘其海。像很多农村家庭一样,唐家兰进门的时侯,有公公婆婆、五个小姑子,老老少少一大家人,但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日子过得很是清苦。那时,刘其海75岁的爷爷刘明振还健在。可第二年,老人就得了偏瘫,卧床不起,这一躺就是10年。公婆身体不好,维持生计和照顾家人的重担全落在了刘其海夫妻身上。面对窘迫的家况和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年轻懂事的唐家兰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挽起袖子,在这个她还不完全熟悉的婆家开始了她作为孙媳妇的生活----洗衣做饭,伺候爷爷,尽心尽力,没白没黑,她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这一干就是十年,老人在他85岁的那年冬天安详的离开了人世。唐家兰的孝心也由此赢得了全家人和村民的尊敬和赞叹!到刘家大峪村只要谈到唐家兰,不管男女老少,大家对她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友善,勤快,的确是个很好的人。”有时一个人的善良不一定是多么无私和慷慨,而是面对一种特殊的环境能够安静的接受,给予理解和最大的支持。
生活依然在继续,但她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片刻的安定。爷爷去世两年后,唐家兰48岁的婆婆又得了脑血栓,那时在农村统称偏瘫,是由高血压症引起的。老人这一病又是13年!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13年啊,4000多个日日夜夜,唐家兰带着“孝顺老人天经地义”的信念,重新挑起了照顾老人的担子。婆婆不会说话,一切意思只能从打手势和眼神中表示,唐家兰细心摸索,久而久之,老人的意思她都能准确的翻译出来。其实,自唐家兰进了刘家门第三年,婆婆就住过院,她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对待婆婆如同亲娘一样。在这之后老人的吃喝拉撒,饮食起居成为了唐加兰最上心的事情。13年来,唐家兰付出了多少,我们不知道,但她的那份善良和孝心却始终如初,十多年来她没让老人脏着一天,饿着一顿,难过一刻。1997年,61岁的婆婆带着对儿媳的愧疚和莫大的欣慰离开了人世。唐家兰,一个普通人的孝心再次向我们传达了一份超出血缘的亲情和大爱。
婆婆故去时,唐家兰的儿子15岁,而她的五个小姑子,只出嫁一个,撇下老小一大家人,唐家兰既当嫂子又当娘,硬是把这个家撑了起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谁又想到,就在生活刚刚有点起色,准备过几天安生日子时,2001年夏天,唐家兰的公公又得了重病,无法说话,躺在了床上,老人这一倒是直到现在也没能起来。
没有悬念,唐家兰又义无反顾的开始伺候公公。在老人出院后的60多天里,丈夫忙农活、忙着筹钱,唐家兰就日日夜夜陪床护理,老人失去了言语和行动能力,而且大小便失禁,作为儿媳妇,护理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善良的唐家兰不嫌脏,不嫌累,像亲闺女一样为老人接便、清洗、喂药。每天晚上和衣而睡,不敢离开病床半步。听大家说老人不会说话,但心里清楚啊。看着这个里里外外忙碌的儿媳妇,这个在婆家伺候了两辈三个老人的儿媳妇,时常感动的泣不成声。
经冬历夏、暑往寒来,唐家兰的孝心路这一走就是30多年。现在的唐家兰已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家庭和睦,子孙绕膝,像30多年中的每一天一样,伺候老人,照顾孩子,依然在用朴实的行动秉承着美德。有人说,30年的时间很短,弹指一挥间;但唐家兰的30年却很长,长到连她自己都记不得有没有离开过老人的病床。“再好的儿媳不过如此!”这是社会各界人士对她的评价。是啊,面对贫苦、艰辛,一路走来的她没有任何抱怨,甚至每一次的家庭变故她都省略了抉择的挣扎,也许我们会说唐家兰失去了30多年的轻松和安逸,但带给大家和社会的却是一份无法用金钱和时间来衡量的精神财富。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