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参与组建国内首支千亿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2015-12-11 17:39: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大众网淄博12月11日讯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平安在京签署了《促进安全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将组建国内首支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将达1000亿元。四方着力在安全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包含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编制、企业扶植与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投融资、营造市场生态环境四个方面。

  综合金融助推安全产业发展

  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处于生产安全事故、职业病等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安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尽快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提升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满足全社会对安全健康与稳定的新需要。

  随着安全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危害,政府和企业都将逐步增大安全投入,安全产业专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安全产业市场空间广阔,成长潜力巨大。

  按照协议,作为培育和发展安全产业的牵头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国家安监总局,协调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安全产业相关规划、政策、标准,同时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平安在安全产业规划解读、实施以及项目梳理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在企业扶植与金融服务方面,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平安将为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安全装备推广应用提供资金支持,为安全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提供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资管、期货、互联网金融、不动产、第三方支付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在产业发展投融资方面,四方共同策划组建的中国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将为安全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化的金融投资平台。

  工信部和安监总局将指导中国安全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使之同未来产业政策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基金的建立引导,对未来具有明确发展潜力的安全细分领域进行启蒙。通过配套政策,进行产业培育,从而使对人类安全有益但见效期长的行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推动整个安全产业发展。

  1000亿基金促进安全产业创新

  安全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内涵空间广阔。为促进我国安全产业发展,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述基金计划用于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等。

  据了解,该基金拟重点支持安全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业态的发展。通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安全装备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我国安全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本质安全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安全产业内部也将受益于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及应用,从原有的被动防护为主,逐渐转向至主动管理为主,从单纯的劳动防护用具,转向智能化、全天候跟踪乃至特殊危险领域的人力替代技术等,这一趋势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人类自身对安全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

  作为安全产业投资基金的参与方,国家开发银行及其下属机构的优势在于从国家层面对战略性产业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令基金项目推进顺畅;作为综合金融集团的代表,中国平安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遍布全国的全牌照金融网络,可实施市场化的项目审核标准,为基金投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本次合作充分发挥了国家开发银行低成本融资和中国平安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双重优势。通过国家政策宏观引导产业发展需求,完全运用社会资本,以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股债混合投资、低息贷款等多种方式,在合理管控风险的前提下,将为安全产业领域内的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国企改革等提供资金,支持危化品生产企业兼并重组,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这次四方战略合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各行业领域的本质安全水平、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投融资模式以及创新金融、保险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合作模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平安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签字仪式。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晓雨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