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盘活聊斋文化 国窑转型成产业亮点

2015-11-05 15:20:00    作者:仇晶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一部《聊斋志异》令蒲松龄的故里淄川闻名于世,然而,淄川从不满足于此,近年来通过战略定位、政策扶持、传承保护、产业融合等发展,淄川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借由“软实力”升级区域“硬产业”的华丽转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一部《聊斋志异》令蒲松龄的故里淄川闻名于世,然而,淄川从不满足于此,近年来通过战略定位、政策扶持、传承保护、产业融合等发展,淄川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借由“软实力”升级区域“硬产业”的华丽转身。11月5日,“探访文化名城——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淄博行”采访团抵达淄博市淄川区,实地探访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蒲松龄故居、聊斋城,一路行进中记者看到淄川的文化的发展轨迹,沉睡了千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淄川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传承提升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1月,秋高气爽。淄川区马鞍山下,总投资30亿元的齐长城文化旅游创意园正在紧张施工,这个由齐长城文化旅游体验园、马鞍山风景区、般阳故城文创园、聊斋文化创意园组成的“大项目”,不仅让两千多年的齐长城“活起来”了,也让淄川成为商人关注的焦点。引来“金凤凰”,除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得益于淄川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近年来,淄川区立足聊斋、齐长城等文化优势资源,不断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共有包括聊斋俚曲、孟姜女哭长城等4处国家级在内的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9处;齐长城、蒲松龄故居等6个国家级在内的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上端士、梦泉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20多个省级传统村落;各种古墓葬、古碑刻、古建筑、古遗址等千余处;先后建起了李梓源刻瓷艺术中心、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等多个专业馆所,培养出34名国家、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

  设立于2004年的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已成功举办三届,其中莫言《月光斩》、陈忠实《日子》、迟子建《解冻》等名家24篇作品获殊荣,第四届将于今年颁发。淄川区还设立了蒲松龄文艺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两届。

  产业融合 让文化业绩“提起来”

  “文化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既为自身发展开拓了空间,也为其它产业注入了活力,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两者相得益彰。”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向坊说。

  近年来,淄川区相继出台《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意见》、《淄川区文化发展规划(2010-2015)》等文件,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形成了“一基地两带动三园四区八大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架构和文化产业布局。近年来,淄川区通过文化与旅游、城市发展、民生建设、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新兴文化项目。

  淄川区制定聊斋文化、陶瓷文化、文化旅游产业专项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通过贴息、奖励、扶助等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文化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格局,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深入挖掘聊斋、传统村落和陶瓷等特色文化,依托孟姜女、鬼谷子等传说,先后建立了峨庄古村落 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矿泉水之乡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梓橦山、梦泉、云明山等文化景区。投资7.5亿元在1954年建厂的淄博瓷厂老建筑上打造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陶瓷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文化项目的成功落地,展示了淄川的文化魅力,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截止去年底,全区共有文化企业1021户,同比增长20.29%,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投资47858万元,同比增长22.82%。今年10月,淄川区更是摘取“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区”桂冠。

  以人为本 让文化生活“美起来”

  文化生活要以群众满意为标杆。淄川区区始终强化精品意识,通过精心策划,有重点的组织文艺家深入基层采风,滋养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电影《蝶吻》在第八届巴黎中国电影节上获得唯一“最佳视觉效果奖”,并翻译成英、法等语言在海外发行。《父亲对我说》、《渔翁和城隍》等400多件文艺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花季童谣》、《人生几度风雨后》在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中荣获创作金奖,《和风图》入选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我区连续两年在市新创作小戏调演中获得佳绩。在淄川区拍摄的《马向阳下乡记》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拍摄制作了《在路上》、《小人物》等一批微电影,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

  近年来,淄川区不断加大扶持,仅2014年就投入3246万元用于文化服务。区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文化馆免费开设舞蹈、声乐、摄影等公益培训班30余个,培训1200余人;全区465个村居均建有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建成全省首家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初步形成了“15至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使群众学习有去处、活动有场所。聊斋俚曲戏《求骂》等十几篇作品获全省文学艺术界最高奖泰山文艺奖。办好“文化惠民”实事,组织优秀民间剧团送戏下乡演出400余场,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仇晶)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