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周村寻访“锦灰堆”

2016-11-09 11:5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10月下旬的一天,两位气质高雅的美国妇人出现在周村大街,引起了不少路人的好奇。原来,这是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和建筑史博士、美国中国历史学者、波士顿皮博迪博物馆中国艺术部部长南希柏琳娜女士和她的好友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康兰丝,此行是为她迷恋的中国古老绘画艺术“锦灰堆”而来。
美国学者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张红霞 摄)
工作人员为美国学者讲解建党90年作品(张红霞 摄)
美国学者在作品上一探究竟(张红霞 摄)
两国艺术家因玉兔迎春结缘(张红霞 摄)
  大众网淄博11月9日讯(记者 初肇威 通讯员 谭晓娟 张红霞)10月下旬的一天,两位气质高雅的美国妇人出现在周村大街,引起了不少路人的好奇。原来,这是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和建筑史博士、美国中国历史学者、波士顿皮博迪博物馆中国艺术部部长南希柏琳娜女士和她的好友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康兰丝,此行是为她迷恋的中国古老绘画艺术“锦灰堆”而来。
  中国迷情迷“锦灰堆”
  南希是个中国迷,她还有个中文名字白玲安。南希曾在哈弗上大学期间选修中国历史文化课,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0年她访问北京,1982年起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上世纪70年代,南希在中国台湾用300美元购买了一幅“锦灰堆”作品,从此深深迷上这门中国艺术,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她先后收藏了136幅清代至民国的“锦灰堆”绘画作品并全部捐赠给博物馆。2011年,南希在网络上发现了我市摄影家张红霞对“锦灰堆”传承人耿玉洲、耿学知父子的摄影报道(原刊发于《光明日报》),当年5月南希就在北京约见了耿氏父子,除了赠与他们许多“锦灰堆”的资料和作品照片,还邀请他们参加“锦灰堆150年世界巡展。南希此次来到周村,也是洽谈让“锦灰堆”艺术赴美举办画展的相关事宜。
  南希先是在大街上耿学知的工作室里细心翻看每一张作品,又前往耿玉洲家中遴选他们的珍藏,她赞叹道:“锦灰堆”是中国的幻境画!记者也是初次接触“锦灰堆”,只见残破的古籍、碑帖、扇面、报纸、契约等层叠于画面,散发出渗透于宣纸深处的古意,看上去好像杂乱无章,但仔细欣赏,却能于疏密、重叠中看出一种有机的搭配,一种将多种中国文化载体融于一炉的巧思。南希对耿学知和张红霞在2011年兔年春节一起策划的一幅《玉兔迎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特意嘱咐此次赴美展出最好有这件作品,上面涵盖的剪纸、年画、小人书等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吸引了南希。
  古老艺术传承在周村巷陌
  对于“锦灰堆”艺术,即使喜欢书画的老百姓也鲜有人知。怎么概括“锦灰堆”的艺术形式呢?耿学知介绍说,“锦灰堆”最早见于元代,兴于清末民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翻折的信札、残损的典籍等文物片断均可入画。“锦灰堆”的突出特征可概括为一个“破”字,要画出破碎、翻卷、重叠、玷污、撕裂、火烧和烟熏等古旧样貌。绘制“锦灰堆”的难度很大,画家必须要精通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工笔、写意等各种画法;善书真、草、隶、篆、印刷体等各种字体及模仿各家书体;能篆刻各类印章;对诗文、古籍版本、拓片、古器物要有研究。“锦灰堆”的绘制十分耗工费时,一般一幅作品23个月完成,慢者则半年才能画一张。
  由于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胜任者极少。加之解放前后极少数的善画者因年事已高难以胜任,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走向濒临失传的境地。耿学知说:“现在创作这种画的人太少了,只有我们父子两个人。我父亲耿玉洲是第三代传人,在1994年开始从师第二代传人宋翼青先生,当时宋翼青先生已经80岁了,之前从未收过徒弟或学生,我父亲是唯一一位传人。现在他又传给了我,我算是第四代传人。学这个的人少,一是因为需要创作者掌握的技能多,是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不许粘贴拼凑;二是要有耐心,要能吃苦,不能急功近利,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真正的锦灰堆。”可喜的是,在耿氏父子的努力下,2013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漂洋过海的中国古宅
  位于美国波士顿东北边的赛勒姆小镇上,完完整整地保存着一座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叫“荫余堂”,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让这个古建筑漂洋过海“远嫁”美国的正是南希。
  1993年,南希到安徽休宁县黄村旅行,被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深深打动,她当时就萌生了把一座徽派建筑搬回美国的想法。3年后,南希再次来到黄村,当她经过一座老宅,发现门是开着的,于是她走进去,发现一家人在商量准备卖房子。原来,这座老宅是当地黄姓富商的祖传住宅,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栋拥有200年历史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黄家子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迁入城市,这里早就没人居住,处于废弃状态,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黄家人见一个外国人走进来,便随口一问,你买不买?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促成了这段跨国“姻缘”。
  南希当即回国筹资,在四处奔走的不懈努力下,美国一家投资公司出资1.25亿美元买下荫余堂,将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1997年春天,荫余堂开始进行拆除搬迁工作,耗时4个月,拆下来的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装了满满19个集装箱。
  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荫余堂漂洋过海抵达了美国萨勒姆镇皮博迪博物馆。在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来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屋中的家具、摆设也全部是上世纪80年代原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的面貌。一座在中国即将被拆除的老宅,就这样在异国他乡重获得了新生。
  这是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而南希谈到这件足以让中国人感动的往事,露出了天真的笑容,她只用了几个字概括:“好玩儿。”
  锦灰堆,一个古老而又差点失传的非主流画种,虽没落于民间,但所幸并未成为艺术绝唱,在周村的寻常巷陌得以继续传承。艺术无国界,是最直观的展现中国文化、城市文化的窗口,“锦灰堆”在美国展出之时,相信会有更多美国友人通过这门古老的艺术语言与中国、与淄博进行一次美好的触动心灵的交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