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彭浩翔新作《小团圆》剧照
本栏五月五日文章「陆港文化最新战况」,在网络上比较多人讨论转载。文章讨论杜汶泽新电影《放手爱》在內地票房失利,表面上揭示得罪內地观众(客人)的后果,但背后其实还有很多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在当时还是苗头,但一周下来,看到彭浩翔《人间小团圆》的票房反应,还有黄金周访港內地旅客的数字,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走向似乎已经確立了。两地关系,看来正走向另一个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在宏观角度上和国策以及国际关係、地缘政治,都息息相关。
香港离开祖国的母体一百五十年,在彻底回归中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重要的转捩点。七十年代末,內地开始搞改革开放时,香港的GDP是整个中国的四分之一,中国超过八成的贸易和外匯收入通过香港,1979年初麦理浩到北京向邓小平提出九七问题,邓小平最关心的是「投资者请放心」。到了今天,香港的GDP只是中国的百分之三不到。
十年前,我们还可以跟整个广东省一爭长短,今天我们的经济规模已经实实在在成为广东省其中一个城市的水平。这其中的一个又一个的转捩点,对香港的角色和地位都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包括大珠三角合作、广珠澳大桥,以及最近炒得很热的高铁,在香港「龟速」决策的过程中,所谓「苏州过后冇艇搭」,机会错过了就不会再回来。我们配合不了「中国速度」,后果就像iPhone 6出来以后,我们才能决定和执行购买iPhone 3。
经济变化比较快,但人的价值观念等一些文化方面,则根深蒂固,变化来得比较慢。而「香港」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多年以来, 「香港代表先进和文明」,不是港人自己唱的独脚戏,国家有意无意也助长和推广了这样的心態。而在十年前、二十年前,这样的心態又確实有其客观基础。在流行文化的反映上,无论是《表姐你好嘢》,还是《国產凌凌漆》,对內地当时一些现象极尽讽刺的能事,但我们仍然觉得「过癮」、「抵死」,不会反感。原因很简单,当年內地和香港两地的差距,无论是经济上、文化上,还是其他方面,的確比较大。在这个差距上做文章,也不至於让人觉得过分。
来到2014年的今天,內地很多方面已经很先进,在国外留学、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多不胜数,很多的品牌和创意、创新,即使在国际上也甚有竞爭力。比如最近阿里巴巴上市,就炙手可热,有机会成为美国史上最大的IPO。內地不少人经济实力之强横,我们在港有切身体验,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个背景下,香港今天却越来越多电影以「本土」为噱头,继续在不同程度上强调陆港差异,丑化、矮化內地和內地人,就显得肉麻当有趣。在网上隨便搜一搜,在短短一个月里面,竟然上映了至少四部以本地为卖点的电影, 包括《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爱.寻.迷》、《放手爱》和《香港仔》(即《人间小团圆》)。这不是本地电影的「復兴」,而是我多次论述过的「病態本土主义」。
港产片充斥病态本土主义
香港电影的「病态本土主义」特征,是以「本土」作为唯一的卖点,电影本身却拍得越来越差。不要说內地人抵制杜汶泽和彭浩翔,这些电影在香港的票房也普遍失利。即使是「才子」陶杰执导的《爱.寻.迷》,开画票房据说竟然只有7万9千元,不如理想已经是公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