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孙莹
责任编辑:李玉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核心在增收。淄博经开区傅家镇作为由三区县三镇合并而成的区域,曾面临村集体经济“90%以上依赖土地租赁”的共性困境——资源错配、村际“单打独斗”、产业缺品牌少渠道,成为制约乡村“双增收”的拦路虎。从2022年全面梳理村集体经济合同2241份、推动村集体增收4100余万元的“挖潜破题”,到2023年以三餐四季双屯里智慧农业综合体项目(以下简称“三餐四季项目”)为载体、探索联村协作机制的“转型突围”,傅家镇的实践清晰勾勒出一条从“靠地收租”到“实业兴村”的升级路径。本期《镇街行思录》栏目,我们通过专访淄博经开区傅家镇党委书记魏巍,一同探寻傅家镇如何以联村协作破资源困局、以实业发展拓增收路径,听魏书记详解“三餐四季项目”的实践智慧,为乡村振兴“强集体、富群众”提供可落地的经验参考。
大众网记者 李玉梅 边增雨 淄博报道
破题·升级
记者:魏书记您好,在傅家镇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咱们面临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有哪些?能否结合具体实践谈谈破解思路的演进过程?
魏书记:
傅家镇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的探索,始于2022年。现在的傅家镇是由张店区傅家镇全域、淄川区双杨镇15个村、周村区南郊镇13个村合并而成,不同区域在人情、民情、地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都有一个核心共性问题——村集体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全镇绝大多数村庄缺乏实体经济支撑,村集体收入90%甚至95%以上依赖土地租赁费,单一收入结构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力度。
基于此,我们最初的破题思路是从提升土地租赁收益入手。2022年,我们对各村现存的土地租赁合同开展全面梳理,发现大量合同存在低价、无效、人情化等问题。为此,我们按照市场评估价重新规范合同签订流程,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共完成村集体经济合同摸底登记2241份、重新签订973份,促进村集体增收总额达4100余万元,2023年全市基层党建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在我镇召开,这为我镇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随着工作推进,我们意识到仅靠土地租赁合同挖潜的空间十分有限,必须转向发展实体经济以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一直以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是淄博经开区工委、管委会的重要工作抓手,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带动村民稳定增收、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的关键举措。在最近召开的全区半年工作会上,区工委、管委会指出“增加村级收入才能把村带强带富带好”。我们深刻认识到,村集体若没有经济基础,各项工作便无从谈起;即便部分村“两委”班子薄弱,只要村集体有了资金,再辅以上级的治理引导与班子优化,就能实现村庄发展的良性循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三餐四季项目”应运而生。当时全镇已形成“想尽一切办法上项目、增集体收入”的浓厚氛围。2023年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会召开后,我镇大屯村、小屯村的两位书记深受启发,在交流中萌生了通过联村协作机制成立双屯里乡村振兴综合体破解村集体收入薄弱问题的想法,为后续工作开辟了新路径。
协作·兴业
记者:在傅家镇的实践中,联村协作机制主要解决了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中的哪些共性问题?这一模式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突出作用?
魏书记:在推进乡村振兴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初期,我镇普遍面临三大共性难题:
一是各村资源存在先天性结构性不足,制约发展潜力。例如,大屯村拥有大量农业用地,但可用的建设用地极少,难以开展产业项目;小屯村因原有建陶工业园留存大量建设用地,却仅有一二百亩零散农业用地,无法形成规模化种植。这种资源错配导致各村规划受限、产业难以落地。
二是村际联动薄弱,“单打独斗”现象突出。各村项目缺乏协同,村集体责任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且市场把握能力不足。比如,我镇个别村曾发展生姜种植项目,但因市场研判不足导致产品滞销,最终需发动全镇、全区力量协助销售;部分村虽成立了经营合作社并推进新项目,但最终运营不善,合作社“空壳化”问题显现。
三是产业市场认可度低,缺乏品牌与渠道支撑。单村力量形成的产业规模小、产量低,既难以打开市场,也无法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性;销售渠道更是单一,当时尚无电商渠道,多依赖村“两委”联系周边村或企业,或是在田间地头等待收购,未能形成品牌效应与平台效应,经济收益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联村协作机制的优势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充分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餐四季项目”并非由行政命令推动,而是基层自主提出的需求。我们通过成立乡村振兴联合体,向项目倾斜资源与政策,同时严守土地、法律、财务“三条红线”,以制度规范确保项目沿正确方向推进,既保障了基层的贡献空间,也增强了项目抗风险能力。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强弱互补、强强联合”。各村将优势资源整合共享,原本单村难以完成的事,通过联村协作得以落地,产生的收益由参与村按约定分成,有效破解了资源碎片化难题。
第三,打通统一市场推广渠道,形成品牌与平台效应。我们推动产品与服务按标准化流程推向市场,避免了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线下与淄博市供销社合作,借助其销售网络与群众信任度,实现产品直进社区、直达百姓,覆盖线下全渠道;线上与京东平台合作,目前烤馍已上线,后续将根据平台质量标准逐步推进其它玫瑰系列产品上线,确保产品质量与供给稳定性。
第四,形成“以点带面”的联动效应,拓展发展维度。一方面,通过“三餐四季项目”整合全镇各村特色农副产品与旅游服务,推出“傅家好品”品牌,如姜家村的金丝贡菊、傅家村的傅家扒鸡、山障埠村的富硒玉米、柳行村的手工面条等,有效解决了各村产品销路问题;另一方面,依托社区超市、社区大集,以“公益+市场”模式将村集体增收、村民增收与城市社区基层党建治理相结合,实现了城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为破解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难题提供了实践路径。
启示·致远
记者:“三餐四季项目”作为傅家镇乡村振兴的典型实践,其成功经验是否具备可复制性?这一项目为辖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了哪些关键启示?
魏书记:
“三餐四季项目”的模式完全具备可复制性,目前我们已启动相关推广工作。从运营层面看,项目与周村区供销社合作的社区超市成效显著,桓台、淄川等地的供销系统也已主动对接,寻求合作;从项目模式本身看,大屯村、小屯村并无独特资源禀赋,只是依托资源互补便成功落地项目,核心在于找准市场与产品切入点,明确自身定位与产品定位。例如,“三餐四季项目”定位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涵盖农产品种植、深加工与工业制品,同时结合我镇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都市农业为方向,为淄博主城区百万人口提供游学、研学等配套服务,这一精准定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结合项目运营中的经验教训,我们总结出三点工作启示:
第一,必须充分尊重基层意愿,杜绝“行政硬推”。我们深刻体会到,违背基层实际需求的强制推行,最终往往不了了之。“三餐四季项目”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核心在于基层有干事意愿,政府提供符合实际的政策引导,而非以行政命令强加结果。因此,后续工作中需始终立足基层实际,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第二,必须注重资源与政策的整合聚焦,避免“大水漫灌”。当前财政形势下,以往普惠式的拨款模式难以为继,需将优势资金、资源集中投向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具备可执行条件的优质项目,即“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打破均衡、打造示范,以点带面带动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第三,必须坚持“稳扎稳打、量力而行”,摒弃“贪大求全”。任何工作都难以一帆风顺,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后续推进项目时,不盲目追求“全省第一”“全市第一”等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以“做一件成一件”为原则,不嫌弃项目规模小,只注重是否符合实际承载能力。同时,村集体经济增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以长效思维推动乡村振兴持续见效。
编后:
从昔日各村“单打独斗”,到如今联村协作兴实业,变化的关键在于激活了基层内生动力。“三餐四季项目”没有行政强推,而是由村书记主动破题,镇党委顺势引导、整合资源,让零散土地和闲置厂房“拼”出产业新图景。更可贵的是,他们不贪大求快,而是稳扎稳打,让增收路径可复制、能持续。乡村振兴,既需顶层设计,更需尊重基层智慧——淄博经开区傅家镇的实践,正是一场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生动突围。
初审编辑:孙莹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