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齐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这片诞生了姜太公、管仲、晏婴等贤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催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传世佳作。从指点江山的治国谋略到驰骋沙场的军事智慧,从包罗万象的思想交锋到巧夺天工的技艺传承,从洞察天地的科学探索到描绘世情的文学瑰宝,齐文化的著作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思想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后人。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凝聚着齐地先民智慧的典籍,去探寻那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六韬》:托名姜尚著,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全书六卷,共六十篇。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世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六韬》虽是后人托名而撰,但其中保存了姜太公的治国理政和兵学思想。
《管子》:托名管仲著,是一部兼有春秋、战国、秦汉文字的文集,内容丰富,涉及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在诸子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管子》虽非管仲亲著,却保存了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与管仲相齐的历史资料,是研究管仲本人和齐文化的重要史料。
《晏子春秋》:托名晏婴著,是记载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要勤政、不贪图享乐、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还加入了少量的神话故事,是先秦时期一部独具特色的子书。
《司马法》:主要作者为司马穰(ráng)苴(jū),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史记》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据《汉书》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现仅残存五篇,记载了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著。孙武入吴前,著“兵法十三篇”,入吴后,孙武本人或其弟子又有新作,这些作品连同原著十三篇一起流传至汉代,经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总其成,故《汉书》著录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卷,图九卷。今仅存十三篇原著。《孙子兵法》不仅包含战争观、战略论、战术论、用兵之道等军事理论,还涉及政治学、伦理学、哲学,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孙膑兵法》:战国时期齐国人孙膑著。见于《汉书》,名为《齐孙子》,共八十九篇,图四卷,长期亡佚,学界曾怀疑其存在的真实性,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是继《孙子兵法》之后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又一座不朽丰碑。
《荀子》: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编写的。《荀子》书中各篇大都通篇议论,有论点、论据,结构完整,说理透辟,论证中多引儒家经典文句,行文又汲取战国纵横家之长处,故行文句式整齐,注重修辞的运用,语言颇具韵律美和形象美。
《考工记》: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关于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
《齐民要术》:此书是北朝北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字,援引古籍近200种,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利用,以及治荒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甘石星经》:天文学专著,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齐国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人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是世界上最早成书的恒星和五行星的观测记录。这一著作反映了战国时期天文学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高度,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朝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近500篇,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是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