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哲言行铸成语!齐文化中流淌的千年智慧

2025-08-23 08:57:2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泽文

  从稷下学宫的思想交锋到朝堂上的治世箴言,从战场谋略到市井百态,每个成语背后都是一段鲜活故事。或讲处世之道,或述为政之德,或记学术盛景,或传团结之力。它们历经千年冲刷,依然活跃在当下,既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智慧的向导。且看这些齐文化成语,如何诉说着古人的哲思与风骨。

  和而不同:出自《晏子春秋·外篇》。原文:“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公曰:‘善。’”该篇阐述了事物相反相济、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一方面教导人们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强调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具有现实而广泛的应用价值。

  廉为政本: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且婴闻之,廉者,政之本也。”晏婴主张廉政从我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还直谏君主,力戒奢侈之举。“廉”指清廉、不贪污受贿。“政”指政治、治国理政。该成语强调清廉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只有为官清廉才能确保政治清明、民生安定。

  百家争鸣:出自《汉书·艺文志》。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学术盛况,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康庄大道:出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原文:“自如淳于髡(kūn)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齐宣王时,为嘉许聚集于稷下学宫的文学游士,任命淳于髡等人为列大夫,并且为他们建筑高大的屋宅、平坦畅达的大路。“康庄大道”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四通八达的大路,亦用来比喻光明的前途。

  同舟共济:出自《孙子兵法·九地》。原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亦见于《六韬·武韬》:“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原文:“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即位后,逸乐无度,不管政事。淳于髡(kūn)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比喻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

  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原文:“令初上,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劝说齐威王开放言路,鼓励群臣进谏,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指门前和院子里的人很多,像市场一样,比喻来往的人多,非常热闹。

  挥汗成雨: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出使楚国时,对楚王说临淄人口众多,每人挥一把汗,就像下大雨一样。形容当时的齐都临淄人口密集、商业繁华、经济发达。

  管鲍之交:出自《列子·力命》。原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兵讨伐公子纠,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捉住。齐桓公要对管仲处以极刑,而鲍叔牙竭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终于被说服,不仅没杀管仲,还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鲍叔牙则心甘情愿地当管仲的助手,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原文:“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大军在山谷里迷了路,管仲提议:“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让它们在前面领路。”果然大军在老马引领下走出了山谷。这个成语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平易近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只用了五个月就使新生的齐国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太公到都城镐京述职时,周公用此语赞美姜太公。现比喻态度温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返璞归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文:“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战国中期,齐宣王召见士人颜斶(chù),颜斶提出,自己就像一块璞玉中的美玉,如果为了追求利禄富贵而被工匠雕琢,被打磨得破璞而出,即使可以地位尊贵,但是精神、本质也已经受到了伤害。这个成语指去掉外饰,恢复其自然、原始的风貌。

  明察秋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说:“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这话吗?”“秋毫”指秋天野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为细小的东西,后形容人能洞察一切。

  风驰电掣:出自《六韬·龙韬》。原文:“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一作‘掣’),不知所由。”宋代施子美注曰:“奋威四人,此选锋之士也。故材力之士在所择,兵革之士在所论,其奔击之速,如风驰电掣,人不知其所出。”“掣”指极快地闪过。“风驰电掣”的意思是像风吹、闪电一样快,形容非常迅速。

  安然无恙: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文:“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齐王田建派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赵威后没开信封,而问齐国使臣:“齐国年景可好?老百姓可好?齐王可好?”“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以“安然无恙”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后世以“田忌赛马”的典故比喻一方在不利条件下运用智慧战胜对方。

  凿楹纳书: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晏婴病重将要离世的时候,他凿开厅堂前面的柱子,把遗书放在里面,对妻子说:“我的遗书,等孩子们成年后,拿出来给他们看。”意为将重要书籍藏于楹柱中以传后世,象征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

  物以类聚:出自《战国策·齐策三》。原文:“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意思是:“淳于髡(kūn)说:‘不对。翅膀相同的鸟类聚在一起生活,足爪相同的兽类一起行走。’”比喻同类一起,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各自聚集。多比喻坏人相互勾结,常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千虑一得: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认为圣人千百次考虑,总会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是正确的。告诫人们人无完人,都是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应该保持谦逊,相互学习。

  卜邻而居:出自《左传·昭公三年》。原文:“且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齐景公在晏子出使晋国期间,替晏子建筑新居。晏子回到齐国后拜谢了齐景公,却把这所新宅毁掉,并把因给他建新宅而拆毁的邻居住宅重新修建起来,让邻居们住回去。后以“卜邻而居”指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也作“择邻而居”。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约束既布,乃设鈇(fū)钺(yuè),即三令五申之。”吴王阖(hé)闾(lǘ)令孙武组织宫中女子进行练兵,孙武任命两个宠姬为队长,结果击鼓发出号令后,妇人们大笑,视同儿戏,孙武遂将两个宠姬斩首。众女子大惊,立即认真操练。“三令五申”的本义是教育将士在训练中或军事行动中应明确作战守则,后引申为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

  不言而喻:出自《说苑·政理》。原文:“复槁之君朝齐,桓公问治民焉,复槁之君不对,而循口操衿抑心,桓公曰:‘与民共甘苦饥寒乎?夫以我为圣人也,故不用言而谕。’因礼之千金。”“不言而喻”一词出自齐桓公之口,本义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后比喻道理很明显。

  勿忘在莒: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曾逃亡莒地,后来鲍叔牙对他说:“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后人用“勿忘在莒”比喻不忘本,不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原文:“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一个名叫黔敖的人,在路旁施舍穷人,傲慢地吆喝:“喂!来吃吧!”有个很饿的人轻蔑地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该成语指做人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

  曲突徙薪:出自汉代桓谭《新论·见征》。原文:“淳于髡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旁,曰:‘此且有火灾。’教使更为曲突,而远徙其薪。灶家不听。后灾,火果及积薪而燔其屋。”齐国淳于髡到邻居家时,建议将烟囱改成弯的,将炉灶旁堆积着柴禾移走,但邻居不听,后来发生了火灾。该成语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