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大众网记者 孙莹 淄博报道
“老师,扁鹊爷爷真的通过四个方法就能知道人哪里生病了吗?”在淄博市博山区扁鹊书院古色古香的“望闻问切”体验区,一群小学生屏息凝神,模仿着墙上扁鹊的画像伸出三根手指,轻轻搭在同伴的腕上,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位中医始祖的崇敬与惊叹。
面对暑期“看护难”这一普遍民生关切,淄博市以社区文化书院为阵地,撬动政府、学校、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共同搭台,探索“公益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构建多维服务矩阵。在这里,托管服务从“看”的单一维度,跃升为“育”的立体赋能,有效化解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淄博文化书院暖心假期”收获诸多家长的好评。
立体成长,从“看护”到“赋能”的质变
淄博社区文化书院以“成长赋能”为核心,彻底打破了传统托管班单一看护的局限,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活动,构建起融合学业辅导、素质拓展与安全教育的立体化成长体系,让孩子们在多元体验中收获全面发展。
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万杰路社区打造“红火炬·快乐暑假”公益课堂,来自淄博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化身志愿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孩子们量身定制趣味课程。淄川区钟楼街道黄家铺社区则与山东理工大学携手,开设课业辅导、创意手工、科学实验等课程。“我们的小灯珠亮起来啦!柠檬真的能发电,太神奇了!”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探索科学的热情在一次次实验中被点燃。
安全意识的培养同样是暑期课堂的重要一课。沂源县南麻街道怡康社区怡心文化书院,将防溺水知识融入特色活动中,依托“怡起发现”青年科普基地,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筑牢安全防线。博山区域城镇颜山国际社区引入AI动画技术,将电动车规范充电、防溺水、防盗等关键知识转化为“动画小剧场”,通过数智平台让电视屏变身云课堂。“家里孩子特别喜欢看,看完还跟我讨论电动车如何充电。”年轻业主李先生的赞叹,道出了这种创新教育形式的实效。
文脉传承,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淄博社区文化书院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深耕于文化的传承。非遗体验、传统工艺实践、社会实践等沉浸式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新空间社区青藤文化书院带领孩子们走进朱家庄国际艺术村,化身“小小陶艺师”,在素坯瓷杯上绘制个性化图案,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指尖流淌中变得鲜活可感;走进巧媳妇《齐民要术》酱文化体验馆,通过“一滴酱油的旅程”感受科技如何为百年酱缸注入新活力,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扎根。
周村区大街街道爱国社区爱合书院的“里仁暑学社”结业仪式上,孩子们争相展示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这个夏天,他们学习非遗剪纸,用自己的小手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张店区马尚街道龙泰苑社区“‘泰’有趣”托管班的孩子们,则走进淄博大剧院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文化探索。戴上VR设备“穿越”千年,伸手触摸虚拟的敦煌飞天,孩子们的视野在科技助力下延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桓台博物馆“博蕴”宣讲团携带着馆藏文物“进士卷”“湘竹金扇”复制品,来到少海街道恒星社区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是当年康熙皇帝赐予王渔洋的珍品,非常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宣讲员细致的讲解,让孩子们的目光在文物的精妙细节上久久流连。惊叹声中,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新一代的养分。
民生托举,破解新就业群体家长“后顾之忧”
清晨,外卖员孙小凯将女儿送到临淄区闻韶街道辛东社区暖心托管班,安顿好后便匆匆开始了一天的奔忙。“作为外卖妈妈,带着孩子上班太不方便了。现在有了社区托管班,孩子有人照看,能按时吃饭,还能学些技能,对我来说帮助太大了。”她的话道出了众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家长的心声。
为解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子女假期看护难题,临淄区整合企业、社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暖“新”站点、“友好食堂”等资源,率先在全市开展新就业群体子女暖“新”托管服务,每天8:00至18:00,为孩子提供“托管+就餐+午休”全天候服务,保障新就业群体能够尽量错峰接送孩子。
淄博社区文化书院以民生为本,用扎实有效的服务为家长排忧解难。在这里,每一次专注的探索、每一张灿烂的笑脸、每一份习得的技能,都在书写着温暖动人的故事,孕育着平凡而真实的幸福。
未来,淄博将持续深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公益性+市场化”模式更加成熟完善,让“文化淄博”的底蕴在社区焕发更蓬勃的生机。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