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首霸到稷下争鸣,齐地往事织就斑斓长卷

2025-08-22 09:12:0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泽文

  在齐鲁大地上,齐国的历史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每一个事件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串联起从立国到兴衰的千年风云。自姜太公受封于齐奠定基业,至齐献公迁都临淄确立稳固政治中心;从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推行改革所造就的鼎盛局面,到田氏代齐实现的政权更替……这些历史事件共同构成了齐国从兴起、强盛到历经波折的宏大进程,深刻承载着齐文化的精神内核。

  【太公封齐】周武王姬发经过牧野之战完成灭商大业,建立了周王朝。为了拱卫王室,周武王把兄弟子侄和功臣姻亲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姜太公作为首功之臣被分封到营丘(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在政治上实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在经济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在文化上采取“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奠定了齐国富强的基础,使齐国在西周初期就发展为诸侯中的大国。

  【献公迁都】周夷王三年(公元前883年),齐哀公被烹杀,周夷王扶持齐哀公的异母弟吕静成为新一任国君,史称齐胡公。齐胡公即位后,从营丘迁都薄姑(今山东省博兴县一带)。齐哀公的同母弟吕山认为齐胡公抢走了自己的君位,率族众及营丘反对派势力袭杀胡公,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这次政变使薄姑城遭到破坏,齐献公又将齐国都城从薄姑迁到临淄。

  【庄僖小霸】齐庄公是齐国的第十二任国君,在位64年,齐国开始进入休养生息、积蓄国力阶段。公元前731年,齐庄公去世,其子僖公即位,沿袭庄公的治国道路。齐庄公、齐僖公父子俩励精图治,在他们统治齐国将近百年的时间里,齐国经济得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诸侯国中有了相对较强的实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庄僖小霸”。

  【桓公即位】齐僖公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次子纠,幼子小白。齐僖公去世后,长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暴虐无信,于公元前686年,被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等人率众袭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第二年在雍林被杀。公元前685年夏,次子纠与幼子小白为君位展开了激烈争夺。小白佯装中箭身亡,日夜兼程,率先赶到临淄即位,是为齐桓公。

  【管仲改革】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齐国进行了中央官制、土地制度、税制、财政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实行“叁国五鄙”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定了“三选”举贤的方法选拔杰出人才。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建立健全了各项国家制度,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足,从而为齐桓公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首霸】春秋时期,周王朝政治衰微,齐桓公顺应形势变化,在管仲的辅佐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以霸主身份召集诸侯会盟十几次,并支持周襄王继承王位,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终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公元前667年夏,齐、鲁、郑、宋、陈五国国君在幽地会盟。同年冬,周惠王派王室卿士召伯廖赴齐,赐命齐桓公为侯伯,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

  【五子争位】齐桓公无嫡子,公子无亏为长子当立,但齐桓公却把公子昭立为储君。其后,长卫姬勾结宠臣易牙博得齐桓公欢心,齐桓公又答应立公子无亏为太子,但不罢免太子昭。于是,五子各树党朋,以争夺君位。齐桓公晚年任用竖刁、易牙、开方等奸佞,他们借齐桓公生病之机将他软禁,在外假传齐桓公的命令以号令群臣,并各自拥立桓公的五个儿子争夺君位,使齐国陷入内乱,霸业中衰。

  【晏婴相齐】晏婴,字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其父齐国大夫晏弱死后,晏婴继任大夫,是春秋中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相齐之后,国君提到的事他就直言进谏,国君没有提到的事他依然正直地去办,政治清明时就顺势而行,政治黑暗时就审慎行事,因此声名显扬于诸侯各国。晏婴相齐的数十年中,显示了他出色的治世才能以及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智慧,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一代贤相。

  【田氏代齐】为躲避陈国内乱,陈国公子陈完来到齐国,改“陈”为“田”,是为齐国田氏始祖。其后代田无宇施行私政,将齐国的量制由四进制改为五进制,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施恩德于百姓。其后田氏的声望和势力越来越大,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氏后人田和为齐侯,齐国公室由姜姓吕氏变成妫(guī)姓田氏,史称“田氏代齐”。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第三任君主(齐桓公田午)在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设立的学舍,是专供游学到齐国的天下学者讲学、辩论、议政的场所,集学术、政治、教育功能于一体,是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心,“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主要发生地。它与同时期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齐名,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公立大学”“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个智库”,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陵之战】公元前343年,魏惠王企图一举吞并韩国,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在借韩疲魏后,便以田忌、田婴、田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用“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士兵不断逃跑而军力锐减的假象,诱敌深入,派万名弓弩手埋伏于马陵狭道两旁的山上,围歼魏国庞涓之军,擒获太子申,孙膑因此名扬天下。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韩昭侯及其他诸侯在齐国南部的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侯,尊齐威侯为“王”,这一事件史称“徐州相王”,此后齐威侯不再称“侯”,而改称“王”,即“齐威王”。齐威王称王以后,楚威王大怒,亲自率领大军伐齐,赵国、燕国响应楚国,同时出兵伐齐,齐国惨败,不得已派使者向楚王请罪,同时对赵、燕两国好言相求,在国内安抚百姓,才使诸侯罢兵。

  【齐国伐燕】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执政三年后燕国大乱。在齐宣王怂恿下,燕太子平联合将军市被起兵攻打王宫,结果最终兵败被杀,这场战争死了数万人,燕国百姓对子之十分怨恨。齐宣王见机命匡章率领齐国军队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占领燕国。但齐宣王急功近利,在燕国大肆烧杀抢掠,在燕人的强烈反抗和诸侯的联合干涉下,齐军被迫撤出燕国。

  【齐秦称帝】秦国不满足于“王”的称号,听取秦相魏冉“齐秦并帝”的建议,自称“西帝”,同时派秦相魏冉前往齐国,向齐湣(mǐn)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与齐湣王同时称“帝”,号称“东西二帝”。为了恶化齐、秦关系,苏秦建议齐湣王趁各国对秦国称帝不满的机会,组织各国伐秦。齐湣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发动五国攻秦,秦昭王只好取消“帝”号,仍称秦王。

  【五国伐齐】在吞并宋国之后,齐国的空前强大与齐湣(mǐn)王的骄横暴虐令诸侯深感恐惧。秦昭王恼怒齐湣王四次与秦国结盟,又四次背信弃义断绝联盟,在诸侯间积极奔走,极力促成伐齐同盟。公元前284年,秦昭王与韩僖王、魏昭王会盟,而将齐国视为世仇的燕昭王则到赵国与赵惠文王会盟,五国伐齐同盟基本形成。经过多次大战,齐国仅剩即墨和莒两座城池没有被攻克,遭受重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田单复国】燕将乐毅率大军攻破临淄城时,田单带着族人一路逃至即墨。不久后,即墨大夫出城迎战,战败而亡,有勇有谋的田单被众人共举为将。田单采取了一系列智谋奇计,还诱使燕军对齐人施以种种残暴行为,以坚定齐国军民的必战之心。他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据城抗燕长达五年,通过“火牛阵”大败燕军,随后乘胜追击,最终把燕军全部赶出了齐国,基本上收复了齐国全境。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据《史记》记载:“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孙膑用围攻魏国的方法率军八万前往救援,而使赵国得救。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