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映先贤,齐地回荡千年传奇的回响

2025-08-21 08:57:1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泽文

  淄水汤汤,齐地苍苍,山河之间,总回荡着悠长的回响。19位先贤从历史深处走来,他们的智慧铸入山岩,功业融进河川。且看山河如何映照他们的身影,千年回响里藏着怎样的传奇。

  姜太公,姜姓,吕氏,字尚,名牙,周文王尊称其为“太公望”,周武王尊称其为“师尚父”,后人多称其为“姜太公”“姜子牙”。他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完成兴周灭商大业,以首功之臣的身份受封于营丘,建立齐国。他尊贤尚功、务实尚变、明法慎罚、尚武重兵等治国理政思想在后人托名所撰的《六韬》一书中多有记载。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他是姜太公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之弟。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最终小白成功,成为齐国第十五任国君,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他在名相管仲等贤臣的辅佐下,对齐国内政进行全方位改革,对外则“尊王攘夷”“救难恤患”,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齐桓公尊称为“仲父”。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他早年家境贫困,曾与好友鲍叔牙合作经商,留下了“管鲍之交”的佳话。在鲍叔牙的举荐下,他被齐桓公任命为相,改革内政,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被后人收入《管子》一书,影响深远。

  晏婴,字仲,谥平,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与管仲齐名的齐国贤相,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从政56年。他以富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生活简朴,内辅国政,屡谏齐景公。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尊严。其思想言行多记录在《晏子春秋》一书中。

  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末期齐国君主。他生活上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不恤民生,但好在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因此在名相晏婴的辅佐下,内政稳定。同时,齐景公是一位十分进取的君主,一生致力于恢复齐国霸业。齐景公在位58年,国内政治相对稳定,然因无嫡子,身后诸子展开了激烈的君位之争。

  田穰苴,又称司马穰(ráng)苴(jū),春秋末期齐国人,齐田氏家族的支庶。他是继姜太公(吕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被称为司马氏。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其军事思想影响巨大,唐肃宗时,将田穰苴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称为“武庙十哲”。

  扁鹊,本名秦越人,春秋战国之交齐国人。扁鹊遍游各地行医,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后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李醯(xī)嫉妒,派人把他杀死。扁鹊在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孙武,字长卿,活跃于吴王阖(hé)闾(lǘ)时期及吴王夫差前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他是齐国贵族田氏后裔,为躲避齐国内乱,由齐入吴,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完成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的功业。所著“兵法十三篇”即《孙子兵法》,也称《吴孙子》,被誉为“兵家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齐威王,妫(guī)姓,田氏,名因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在位时,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称雄于诸侯。

  邹忌,又作驺忌、驺子,战国时期齐国人。他曾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他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齐国从此称雄诸侯。

  孙膑,齐国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后来成为魏惠王的将军,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挖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也称《齐孙子》。

  齐宣王,妫(guī)姓,田氏,名辟彊,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国大乱,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燕国几乎灭亡。齐宣王喜欢文学、游说之士,招致天下士人来到齐国讲学、著述,为邹衍、淳于髡(kūn)、田骈等76人赐府宅,官拜上大夫。后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在此著书立说,稷下学宫进入鼎盛,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田文,妫(guī)姓,田氏,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因袭其父爵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南),又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后为齐湣王相国,因贵族田甲叛乱之事,孟尝君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魏相。齐襄王立,田文保持中立,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的创始人,邹衍知识渊博,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主要学说是“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史记》称其学说“迂大而闳辩”,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为“谈天衍”。邹衍著述颇丰,但均已亡佚。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亦是先秦诸子之学的集大成者,主要学说是“天人相分”、“性恶善伪”与“隆礼重法”。其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在齐国稷下学宫进行,曾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晚年隐居楚地,著数万言而卒。

  贾思勰,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北魏时期齐郡益都县人,曾任高阳郡太守,期间著有《齐民要术》一书,引用大量古代的农书、杂著,参酌前人的农学研究成果,广泛收集民间的谚语、歌谣,全面总结了农林牧副渔在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临淄人。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唐初,房玄龄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他重视吏治,知人善任,精减冗官;修订典制政令,免除酷刑,主持编写《晋书》及唐朝国史。房玄龄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他擅长谋划,杜如晦处事果断,世称“房谋杜断”。

  王渔洋,本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代新城(今淄博市桓台县)人,官至刑部尚书。在长达45年的仕宦生涯中,他洁己爱民,政绩卓著,集名臣、学者、诗人于一身,被誉为清初诗坛领袖,倡导“神韵说”诗论,认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方为妙诀,这一诗风的盛行成为影响一代诗歌走向的重大转折。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自称异史氏,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19岁参加县府的考试,直至72岁时才援例授予岁贡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去世,终年76岁。他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体和笔法来谈狐说鬼,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使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