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淄博文化书院共建之道⑨丨把文化粮仓建在社区门口,破译周村“1334”解题方程式

2025-05-14 11:05: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泽文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推动文化惠民利民、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淄博市以建设开放共享社区文化书院为抓手,在创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渠道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通过创新实践为基层输送优质文化资源开辟出新路径。即日起,大众网联合淄博市文明办推出“解码淄博文化书院共建之道”系列报道。

  大众网记者 李玉梅 杨雨桐 通讯员 范伟 牛小莉 淄博报道

  在淄博市周村区朝阳社区文化书院内,十余位银发学员正专注练习书法;凤鸣社区数字平台上,“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慕课视频吸引居民驻足扫码……这是周村区创新实施“一三三四”文化书院建设模式带来的生动景象。今年以来,该区通过构建“一个核心引领、三方资源联动、三个体系支撑、四项工程推进”的全链条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下沉,探索形成新时代基层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顶层设计:让“文化粮仓”长在社区

  聚焦“建设家门口文化粮仓”的核心目标,周村区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社区参与的共建格局。区委宣传部联合文旅、教育、人社等12个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20余次基层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分级建设方案。创新提出“一三三四”建设框架,即: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建设家门口的优质精神文化粮仓”为总体核心,统筹“政府、社会、社区”三方资源,推行“文化主理人、师资队伍、数智平台”三条支撑体系,实施“资源清单建库、全龄友好直达、文化空间拓展、品牌扩面传播”四大工程。

  针对社区差异,将全区各社区划分为优、良、一般三级,首批在大世界社区等8个试点推行“九个一”标准(即一名“文化书院主理人”、一处文化服务空间、一张文化服务清单等),打造示范样板。朝阳社区参照“九个一”标准,整合老年大学资源开设“银龄学堂”,荣和社区则联合职业院校打造“少儿艺术基地”,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的建设格局。

  资源联动:公益输血+市场造血

  “我们通过‘公益+市场’机制,让文化供给既保基本又上水平。”在课程资源整合上,周村区打出“政府+社会+社区”组合拳。政府资源层面,联动文旅、人社等部门,导入老年大学课程、职业技能培训等资源,开发养生、摄影等40余门课程;社会资源层面,依托淄博开放大学(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周村区开放大学(淄博机电工程学校)等院校,引入少儿国画、非遗手作等精品课程;社区资源层面,挖掘退休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社区能人”267名,组建文化志愿团队43支。

  “既有专业院校老师教,也有老街坊带,课程‘对胃口’!”大世界社区居民李女士感慨。据了解,目前周村区文化书院课程库已涵盖7大类83门课程,形成“15分钟课程服务圈”。

  数字化突围:三条体系筑牢“压舱石”

  周村区推行“文化主理人、师资队伍、数智平台”三条支撑体系,破解基层文化服务瓶颈。明确了社区文化书院“谁来牵头、谁来教学、谁来助力”的问题。主理人选配遵循社区意愿,实行灵活选拔;师资建设推行“公益导师+市场专才”模式,积极吸纳民间艺人、退休教师及文化志愿者团队参与;数智平台构建“云端书院”,联合广电公司开发集课程点播、活动预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系统,通过搭建“慕课”方式使各类课程资源上“云端”。截至目前,荣和社区、凤鸣社区等社区已成功开设包括舞龙、京剧、民乐、太极拳在内的多种文化课程,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累计受益群众超过3500人次。

  数智基建:给百年商埠装上云端文化引擎

  在数智平台建设中,周村区实施“三步走”战略:5月底完成9个市级试点平台建设,7月实现25个区级试点投用,年底前覆盖全部182个村居。初步设置“文明周村”“文化书院”“学习强国”等11个栏目。平台不仅对接图书馆、文化站等数字资源,还将开设数字“美德讲堂”、线上“村史乡愁”等栏目,进一步倡树文明新风,借助智能化手段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提升。

  “文化书院既要‘送餐’更要‘点菜’。”下一步,周村区将深挖“百年商埠”文化底蕴,通过持续优化“资源清单建库、全龄友好服务、文化空间拓展、品牌扩面传播”等四项工作促进社区文化书院的建设,让每个社区都成为滋养文明、凝聚民心的精神家园。

  从“空间载体”夯基到“服务生态”激活,周村区文化书院建设的启示在于:基层文化服务既要强化顶层设计的“骨架”,更需充盈群众需求的“血肉”。当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群众“主角”形成良性互动,文化惠民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