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玉梅
编者按:
三千年泱泱齐风,八百载海内名都。如果说你对淄博最初的印象源自烧烤和人情味儿,那么穿过历史的画卷,你将会更加了解这座低调又惊艳的城市,感受它曾经的辉煌与厚重。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淄博市文明办、淄博市委党史研究院联合推出《文明的脚步——你不知道的100个淄博》专栏,带你一起领略文明淄博的魅力。
你不知道的100个淄博「86」丨淄博市五音剧团:全国唯一保留此剧种的专业演出团体
五音戏,亦称“周姑子戏”(一作“肘鼓子戏”),是山东地方剧种之一。它起源于章丘、历城的乡间,并以此两地为中心,向四方传开。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东、西、北三路。淄博市是西路五音戏的故乡。淄博市五音剧团是全国唯一保留此剧种的专业演出团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音戏最早出现于清乾隆时期,当时被称作“秧歌腔”清朝后半叶传入淄博,流行于民间,多为5人结合在一起演唱,故亦叫“五人班”。1933年,民间艺人邓洪山等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该公司赠给邓洪山一面锦旗,上书“五音泰斗”4个字,自此正式更名“五音戏”。其传统剧目据统计有160余出。其中《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彩楼记》《拐磨子》等是代表性剧目。该剧种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知名演员,早期的有曹然生、铁笛、荀兴旺等。1950年代,李德兴、高桂芳、王焕奎(艺名王妮子)、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四人被称为周姑子戏的“四大名旦”。
1956年淄博市五音剧社改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建团后,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不断上演现代戏,使五音戏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改编演出了《墙头记》《胭脂》《姊妹易嫁》《拐磨子》《王小赶脚》等剧目。五音戏演出由民间演唱走上了正规的舞台表演。1957年,五音剧团根据蒲松龄的俚曲创编《墙头记》,调省汇报演出,首开自创自演剧目之先河。1960年,剧团进京汇报演出,上演了《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胭脂》《亲家婆顶嘴》等剧目。
1958—1966年,剧团还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使五音戏传遍了淄博大地。其间演出的剧目有《琼花》《龙马精神》《一颗红心》《送镰记》《新媳妇》等,五音戏演员新秀有张兆兰、谭庆娟、柴玲华、贾修业、李长华等。
1969年1月,五音剧团解散,直到1976年10月正式恢复剧团建制。改革开放后,五音戏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1982—2002年,又创作出《豆花飘香》《石臼泉》《换魂记》《春打六九头》《续黄粱》《腊八姐》《换魂记》《窦女》等一批优秀剧目,培养造就了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霍俊萍,优秀演员王荣花、崔兴明、曹培菊、赵延喜、吕凤芹,优秀编导王敦正等。
1984年,《豆花飘香》在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展演中获7项奖励。1989年,《换魂记》赴南京参加中国艺术节,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1992年7月,在“全国天下第一团”(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中,《换魂记》获大戏优秀剧目奖。1994年,聊斋剧《续黄粱》参加山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获省精品工程奖。1995年,现代戏《腊八姐》在省第五届艺术节获优秀剧本奖、优秀导演奖、优秀作曲奖和省精品工程奖。1998年,聊斋系列剧《乔女》在省第六届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二等奖,1999年获省精品工程奖。
1998年5月,市五音剧团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1999年,聊斋系列剧《窦女》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成为《中国精品库》剧目;《王小赶脚》被列入中央电视台《中国地方戏曲集锦》。2000年,《腊八姐》剧组晋京参加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剧目展演,获戏曲类一等奖第一名,霍俊萍获最佳演员奖。2001年,《腊八姐》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腊八姐》获“文华新剧目奖”,霍俊萍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戏曲梅花奖。2005年,五音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通俗轻喜聊斋剧《云翠仙》作为唯一的地方戏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受到国内乃至国际演艺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云翠仙》荣获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二等奖。2013年10月,《云翠仙》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获“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4个奖项。
2014年12月,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