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民:钻研丝织工艺40年 传承非遗文化遗产

2016-06-06 16:21:00    作者:丁稳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这是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织造工坊主任王利民接受采访时,常说的一句话。今年已经57岁的王利民,40年与织机为伴,从一名普通织布工,成长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编者按:一个国家要想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离不开的就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的工作技能,也是一种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精神品质。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大众网--鲁中网推出“不忘奉献 致敬匠心”系列专题报道,将陆续展现淄博市首批20名“金牌工匠”身上所蕴含的精益求精、耐心专注、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通过走近工作的基层一线,展现金牌工匠们的精神世界,挖掘他们为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所作出的无私奉献。 

2013年,丝绸织染技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丝绸织染技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王利民被命名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王利民被命名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工作40年来,王利民获得的证书。 

工作40年来,王利民获得的证书。

王利民参与创作的织锦画《周村八景》。

王利民参与创作的织锦画《周村八景》

王利民介绍织出织锦画的传统织机。

王利民介绍织出织锦画的传统织机

王利民通过改造织机,提高密度,让织锦画颜色更多彩。

王利民通过改造织机,提高密度,让织锦画颜色更多彩。

王利民正在专心致志的维修织机。

王利民正在专心致志的维修织机

传统织机零件复杂,王利民正在维修。 

传统织机零件复杂,王利民正在维修。

  大众网淄博6月5日讯(记者 丁稳)“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这是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织造工坊主任王利民接受采访时,常说的一句话。今年已经57岁的王利民,40年与织机为伴,从一名普通织布工,成长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创新,传统织机经他改良,密度提高多倍,传统文化瑰宝——织锦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40年坚守岗位 了解织机的每一个零件

  6月3日,在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织造工坊车间见到王利民时,他正在认真检查车间里的织机。在王利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幅织锦画,十分精美别致。“这是《周村八景图》,展现明末清初周村社会繁荣,运用最传统的技艺、最古老的提花龙头和梭织技术完成的,是我们团队研制的第一幅作品。”王利民指着墙上的织锦画介绍道。

  “从我高中毕业到凯利,已经工作了40年了。”聊起工作,王利民回忆道。1976年,王利民从淄博六中毕业后,分配到了淄博丝织三厂。刚开始王利民对织机一无所知,后来跟着师傅慢慢学习,从一名织布工做起,经过大半年的刻苦钻研,王利民终于可以独立完成工作。

  1977年,王利民被安排到安装工的岗位上,一呆就是8年的时间。“安装工就是把织机装了拆,拆了再装。”王利民告诉记者,传统的织机经过磨损,每3年就要全部拆换。通过这8年的安装经历,王利民对织机的每一个部件都十分了解,为他日后改进织机、改良新工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造织机密度提高4倍 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2011年,在研发新产品时,王利民发现织机设备性能老化,织出的织锦画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技术工艺必须升级换代。于是,王利民带领技术团队反复进行尝试,不断改进设备,攻克了多梭箱、选梭装置等难题,从2011年的60—70梭,2015年密度达到了240梭,密度提高了4倍,织锦更加丰富多彩。“普通的丝绸只要30—40梭,织锦画是丝绸中最难的,通过改造,2015年已经能达到240梭,已经发挥目前织机的极致。”提起改造的织机,王利民骄傲的说道。

  随后,记者跟随王利民来到展厅,展厅里摆放着反映丝绸历史文化的《织女朝凤》、反映齐文化、孝文化的《缇萦救父》、反映历史名人名画的《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以及领导人像等作品,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丝巾等。这些作品无论从织法还是颜色搭配都有很大改进,是王利民带着技术团队历尽心血完成的,并且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不少荣誉。

  “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淄博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工作40年以来,王利民获得了许多的荣誉,2013年,周村丝绸织染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1月,王利民被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王利民谦虚的说道。

  作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利民说,“这个工作虽然不累,但是需要专注和研发,工资不算高,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意学的了。”王利民遗憾的告诉记者,现在厂里车间职工平均年龄都在40多岁以上,近几年没有年轻人来应聘。“我的徒弟今年都53岁了,只能手把手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徒弟,遇到难题共同钻研。”王利民说,希望能有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