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名片——淄砚
淄砚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淄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许立荣在介绍淄砚文化
原本的矿坑上被种满了瓜果
干法制粉工艺变煤为电,节能30%以上
“干燥”和“研磨”二合一将煤的燃尽率从75%提高至95%
大众网淄博5月31日讯(记者 孙奉娟 通讯员 闫盛霆)今天,记者从科学发展看淄川——走进罗村采访活动中了解到,罗村镇以淄砚艺术馆为龙头,培养工艺人才,带动民间制艺作坊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罗村镇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利用现有资源,规划建设了淄川新材料园区,实施废弃矿山复绿、河道治理工程,并探索节能减排的新发展模式。
叫响淄砚文化名片 筑牢文化发展基石
今天,记者在罗村镇淄砚艺术馆内看到,作道众生的菩萨、吐云播雨的群龙、仁义孔孟、鬼狐聊斋等等淄砚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淄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许立荣介绍,随着石材越来越少,只有把工艺研究好、传承好,才能让千年的淄砚文化更好地弘扬下去、发展下去。
罗村镇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以淄砚艺术馆为龙头,培养工艺人才,带动民间制艺作坊发展,在传统雕刻工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和本地文化元素,为淄砚的技艺传承、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正在积极申请建设淄砚博物馆项目,一定把千年的淄砚重新叫响,把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做好做大。”许立荣说。
“除了淄砚还有剪纸、根雕、古村落等传统文化,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大窎桥村王家大院、莲花庵等一批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让历史文化代代相传。”罗村镇分管负责人孙启彬介绍说。
矿坑上种瓜果蔬菜 告别荒山圆绿色梦
2年前的黑山漫山遍野都是一米多高的野草,以及大大小小的废石坑,没有可以行走的路,随处可见裸露的黄岩石,连水都没有,就更别说种树了。看到这些,对黑山有种独特的情怀的张汉修开始了他的植绿计划。
经过努力,现如今的黑山,虽然废弃矿山的痕迹依然可见,但已不再荒凉冷寂,而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记者在黑山上看到,坑洼不平的砂石路旁,楸树、黑松、水杉等绿意盎然,一块块平整的山地里,一岁大的石榴树整齐划一,一个巨大的矿坑里,几台挖掘机正在轰鸣。
植绿中,张汉修意外发现,黑山含硒元素,可种植富硒农产品。为此,他成立了淄博河东富硒石榴研究院,聘请专家研发、繁育优良树苗,以此带动周边群众种石榴。先后成立了淄博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锦川河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助农致富。现在的黑山不仅仅覆盖着绿色蔬菜水果,更成了一座致富山。
实施绿动力提升工程 节能减排改善环境
作为依赖资源起步的老工业城市,经过几百年大规模的开采后,淄川区就相继被列入国家第三批、第四批资源枯竭城市。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罗村镇罗村镇依托现有土地资源和环境空间,规划建设了淄川新材料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资源型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强势崛起,走出一条老工矿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在淄博义科松岭制粉有限公司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项目设备的组装安置,总经理徐顺涛介绍,该项目使用了干法制粉工艺,相对于传统的陶瓷粉料加工工艺,摒弃了对于任何化石燃料的依赖,不仅仅是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更为关键的是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使用干法制粉每年可节约20万吨煤,节能30%左右。”
位于淄川新材料园区的方大公司煤粉制备项目,把煤粉制备生产的“干燥”和“研磨”工序合二为一,采用国内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和高水平装备,生产的煤粉通过密闭专用罐车进行集中配送,为高效煤粉锅炉用户提供稳定燃料,高效煤粉的应用将原先链条锅炉燃煤燃尽率由75%提高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