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具备群众基础、社会需求、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
□记者 马景阳
通讯员 郑晓伟 曹元良 报道
本报淄博讯 连日来,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村来了一批特殊客人,他们是临淄区京剧协会的工作人员,专程免费培训村里70多位八仙戏爱好者,包括整理完善八仙戏剧本,规整舞台表演和服装化妆造型等。村民王英姿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村里学八仙戏的人越来越多,这项濒临消失的剧种又活起来了。”
八仙戏在五路口村流传了近300多年的历史,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剧目取材神话故事,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在临淄区京剧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八仙戏完成了由濒危剧种向传统民间剧种的转变。目前,《八仙庆寿》《高老庄》《贾家庄》等八仙戏的经典剧目已经编排完成并成功演出。
保存好“老祖宗”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临淄区针对具备群众基础、社会需求、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采取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适应社会需求等方式进行生产性保护。
同时,临淄区以项目为本,制订专项非遗项目保护方案,设立专项非遗保护资金,全面排摸全区非遗数量、分布、生存状态等情况。通过普查,汇集了2106条线索汇总416项,先后编辑出版了《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淄成语典故》连环画册、设计制作了蹴鞠系列礼品及日用品,采取“抢救性”记录,整理录音资料36份、5000多分钟,录像45盘,照片20000多张。
截至目前,临淄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区级195项。这些非遗项目均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