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 07:39:00 来源:经济导报 我要评论
经济导报记者 王延锋
日前,山东省发布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是山东省第一部综合交通规划,涵盖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勾勒出一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该规划有许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亮点。如,快速铁路未来将通达山东所有设区市,机场服务覆盖率将达100%等。
作为一份“综合交通”规划,其非常注重“综合”,强调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等交通方式衔接,力图实现“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综合化的交通布局,不仅会方便老百姓的出行,对降低能耗、实现集约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所有设区市都有快速铁路
根据规划,山东将构建“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其中,“三横”为德龙烟威、济青、菏兖日通道;“四纵”为青烟威日、滨临、京沪、京九通道。
在每条通道内,将重点建设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等快速铁路,最终形成“三横五纵七连”的快速客运网。
其中,“三横”包括德龙烟威快速铁路;济青高速铁路、胶济客专、郑济客专、济南至聊城城际铁路;菏泽至日照城际铁路、菏泽至兰考客专。
“五纵”包括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连快速铁路,潍坊至日照城际铁路,滨临快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铁路、石济客专,京九客专、京九铁路。
“七连”主要是指济南、青岛与周边的城际铁路。如,济南经滨州至东营城际铁路,济南至泰安、济南至莱芜、济南至曲阜城际铁路;荣成至青岛沿海城际铁路,青岛至平度城际铁路;另有聊城至泰安城际铁路,聊城至德州快速铁路,滕州至费县城际铁路。
山东省的目标是,到2020年,除滨州、东营外的所有设区市都将有快速铁路通达;至2030年,快速铁路将通达所有设区市,覆盖全省85%的人口。
将形成多个铁路枢纽
张汝华认为,山东的铁路建设相对滞后。而铁路作为一种绿色、集约化的运输方式,应大力发展。
导报记者注意到,本次提出的规划实现后,山东的铁路网将发生质的改变,并会出现多个铁路枢纽。如聊城,其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目前,聊城已经有济邯铁路、京九铁路交叉,形成“十字枢纽”,但京九铁路、胶济铁路均以货运为主。在未来,将有郑济客专、京九客专在聊城交叉,使聊城成为客运“十字枢纽”。此外,还有聊城经平阴、长清通往济南的城际铁路,聊城至泰安城际铁路,聊城至德州城际铁路,聊城将形成向7个方向放射的客运大枢纽,其对四周的通达性将可与济南相媲美。
除了聊城、济南之外,其他也将形成“十字型”客运枢纽的城市还有菏泽、临沂、潍坊、淄博、德州、滨州等地。
除莱芜外均建机场
机场的建设也是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未来山东将构建“三干十三支”的民用运输机场总体布局。
所谓“三干”,即济南、青岛、烟台三干线机场,其中济南机场将兼顾莱芜。而除了上述四市之外,山东其他十三个地市将建十三个支线机场。
在近期,山东将迁建青岛、烟台、潍坊、济宁机场,建成日照、聊城、菏泽、泰安机场,改扩建济南、威海、临沂、东营机场。而枣庄、滨州、淄博、德州等地的机场属于远期规划。此外,山东远期还将建设济南机场新航站楼和第二跑道,适时迁建威海机场,建设长岛通勤机场。至2020年,运输机场服务覆盖率95%;至2030年,运输机场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在建设机场的同时,山东还将打造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机场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等的有效衔接。山东将重点依托济南、青岛、烟台机场,形成“民航机场+轨道交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方式一体化
除了铁路、航空之外,本次公示的规划还有公路、水路、管道等运输方式,并非常注重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化。
山东省在规划中提出,虽然山东省运输方式齐全,但衔接不够紧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城市交通枢纽大多独立、分散建设,即“不在一起”,更“不在一体”,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未来,要充分发挥在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宜水则水,宜陆则陆,优化运输结构。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要求,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实现一体化运输服务。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山东详细论述了对17个地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力图打造一批“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
张汝华认为,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他同时提出,应更加注重铁路、水运、管道等绿色、集约型的运输方式,对航空、公路等能耗大、高成本的运输方式要保持适当的清醒。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