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院进行时 | 丝绸路街道文化书院“活”起来,精准服务“一老一小一青”

2025-10-11 10:23:18 来源: 文明周村 作者: 孙莹

  近日,淄博市周村区丝绸路街道胜利社区文化书院内书声琅琅,“胜读·利想”读书班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在这里举行。讲师带领居民逐句研读《论语》,在经典中感悟处世智慧。

  据悉,该读书班已连续举办70余期,累计参与超过3000人次。通过“骨干带头学、家庭延伸学、邻里辐射学”的模式,让书香从个人蔓延至家庭,从家庭传递至邻里,成为街道深化文化书院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丝绸路街道紧紧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立足辖区实际,系统推进文化书院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再到“活起来”的转变,着力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基层文化服务新阵地。

  系统谋划,构建“一盘棋”工作格局

  丝绸路街道坚持将文化书院建设作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构建起“街道统筹、社区主抓、多方参与”的责任体系。依据《文化书院“三位一体”建设九项措施》,组织村居开展专题培训与实地指导,确保工作推进思路清、方向明、措施实。在推进过程中,立足各社区资源禀赋和群众需求,优先在车站社区打造“悦邻”文化书院,在大世界社区培育“我的世界”文化书院作为试点,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路径。

  整合资源,夯实文化服务支撑体系

  为破解基层资源分散、服务能力不足的难题,丝绸路街道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社区”协同供给模式。一方面,积极链接外部优质资源,整合辖区高校、社会团体、商业机构及政府文化资源等30余家主体,系统梳理形成涵盖师资、场地、课程、项目等多维度的资源清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社区内部潜力,招募退休教师、文艺骨干、行业能手等“社区能人”30余名,组建多支文化队伍,推动资源供给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此外,大世界社区发挥商圈优势,发起“我的世界”商圈联盟,吸引20家企业、85家商户加入,构建“文化—公益—商业”生态圈。推出“积分兑换”机制,将志愿服务兑换为商户优惠,既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也为商户引流增效,形成可持续的资源供给模式。

  拓展阵地,打造全域覆盖服务网络

  打破传统空间壁垒,实施“文化书院+”综合体模式,推动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等现有服务空间与内容深度融合。同时,灵活利用各小区“城市驿站”和文娱广场等公共空间,打造“家门口”的文化服务点,构建起“15分钟文化服务圈”。把高质量文化服务真正送到群众身边,显著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和居民参与便利度。车站社区打造“悦邻”书院品牌,下设“智邻”“驿邻”“睦邻”三个子品牌,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提供精准服务,实现文化服务的全域覆盖与精准投送。

  精准供给,推动课程服务提质增效

  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文化服务从“普惠粗放”向“精准精细”转变。针对“一老一小一青”三类群体开展分类服务,为老年人开设中医养生、智能手机应用等课程;为中青年提供短视频制作、非遗体验、职业技能培训;为儿童设置国学诵读、创意手工、暑期托管等课程。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课程200余期,服务群众超万人次。在暑期,发挥“社区合伙人”机制作用,推出“乐学一夏”“一路童行”公益课堂,涵盖口才、书法、非遗等内容,累计开课百余节,服务儿童超3000人次,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各社区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网格群等平台发布“月度课程表”,推行“指尖预约”,实现“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团队接单”的闭环服务机制,提升居民参与便捷度。

  塑造品牌,增强文化浸润感染力

  丝绸路街道街道注重以品牌凝聚人气、以文化浸润人心。打造“丝路理响”“文润心田”“好声音”等宣讲品牌,依托“思政大先生”“小周老师讲美德”等队伍,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美德故事分享、文艺展演等活动。累计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80余场、文艺宣讲30余场,服务居民上万人次。各书院规范设置“社区榜样”宣传栏,定期展示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事迹,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区氛围,实现文化服务的“场景化”浸润与“生活化”传承。

  数字赋能,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丝绸路街道街道联合区广电公司打造文化书院数字平台,联合区广电公司打造文化书院数字平台,初步设置“文明实践”“文化书院”“文明车站”“大世界有礼”以及“美德讲堂”“村居历史”等栏目,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

  下一步,丝绸路街道将持续深化文化书院建设,努力为居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精神文化服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初审编辑:孙莹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