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孙莹
责任编辑:李玉梅
大众网记者 孙莹 通讯员 曹成 淄博报道
今年以来,淄博市周村区大街街道坚持以文化书院为载体,充分链接各方资源,全力推动优质文化服务直达社区,统筹推进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双提升”。
坚持精心谋划推进。学透工作要求,紧扣《文化书院“三位一体”建设的九项措施》,组织各社区分管负责同志专题进行学习研讨,切实学懂弄通上级部署要求,落实落细工作思路。每月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传达上级最新任务要求,调度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建设举措。开展对标学习,要求各社区确定市内的一个文化书院作为对标对象,全面梳理自身优势、不足,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同时,组织各社区赴淄川区般阳街道般阳社区、城里社区以及我区大世界社区、东街社区、朝阳社区等先进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学习。组织互学互促,每两个月组织一次现场观摩推进会,街道及各社区负责同志依次到辖区各社区实地观摩文化书院建设情况,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目前已在爱国社区、大庄社区开展两次观摩活动。
坚持强化支持体系。摸清多张文化清单,围绕供给侧,摸清家底“有什么”。充分挖掘政府文化资源、社区自有资源、周边公共资源,形成各社区文化书院资源库,共梳理“双报到”单位、辖区培训机构、文化能人等各项资源40余个(根据工作推进情况不断拓展完善);围绕“需求侧”,知晓群众“要什么”。各社区通过网格员入户走访、实地调研、线上征集等方式,进一步梳理辖区群众声乐培训、暑期托管等需求事项20余项。拓展多维文化空间,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明德·邻里课堂”为文化书院总枢纽,6个社区实践站分别打造“周村芯子”非遗工作室、“汇龙书院”“沁雅书院”等主题空间,联动周村古商城、爱国文体广场、民法典主题公园等N个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形成“1+6+N”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贯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网格驿站、群众常聚集的文体广场等文化服务点位20余处,将文化服务阵地延伸到群众身边。搭建多元文化队伍,结合前期摸排形成的社区文化书院“资源”库和区文明办“文昌书院”课程清单,整合政府、社会资源,吸纳声乐、书画、瑜伽等专业师资队伍进驻书院。依托社区京剧社、舞龙社、诗词学会等20余支本土文艺团队,深入挖掘文化带头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文化能人20余人,充实书院力量。同时,不断扩大文化队伍“朋友圈”,积极与淄博开放大学(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进行结对,探索“公益+市场化”运行模式。
坚持提供优质服务。聚焦“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着力打造“全龄乐学”。笃行全环境立德树人。着力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展“书香传家·经典润心”亲子读书、少儿口才、“益启成长”综合素养提升、高考志愿填报等特色课程,助力“校社联动育成长,立德树人全环境”。赋能就业创业。针对性地开设“家门口”职业技能培训班、“订单式”家政服务类技能培训、电商直播创业培训、妇女技能提升课堂(妈妈公益课堂)等各类培训班次26期,培训1500余人次,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自主创业能力。提质老有所学。根据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倡导全民终身学习。开设声乐、合唱、中医药养生、智能手机运用等实用性、适老性课程,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助推“银发生活”更精彩。
艺术赋能治理,文化润泽民生。下一步,大街街道将始终坚持建设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开放式文化书院,推动文化从“云端”落到“泥土”,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初审编辑:孙莹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