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丨劳动争议“微法庭”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2021-09-26 19:16: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付蔷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付蔷 通讯员 王汝平 杜婷婷 淄博报道

  为切实做好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解,打通纠纷解决“最后一公里”,周村区总工会、周村区法院深度联动,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在周村区职工维权中心建立劳动争议微法庭,以“空间微”、“事情微”、“技术微”为主要特点,利用“法庭E+”智能巡回审判设备,通过法院、劳动仲裁、工会间信息共享、一地办理,为职工群众提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起诉、审理、执行全流程劳动维权服务。实现了大数据互联互通,为劳动争议调解提供极大便利,为职工群众切实提供维权“一站式”服务。

  2021年9月8日,周村区劳动争议微法庭实践当场调解、当场出具调解协议、当场制作送达法律文书、当场结案的一站式服务新模式,成功化解五起劳动争议纠纷。

  2015年至2020年,陈某在周村开办艺术培训学校,李某等五名辅导老师长期在该培训机构从事舞蹈、钢琴、架子鼓等培训工作,双方逐步建立信任关系。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该培训机构经营受损,陈某拖欠李某等人劳动报酬4万余元。在经李某等人多次催要后,陈某索性微信不回、电话不接,李某等人讨要无果十分着急,遂到工会寻求帮助并咨询起诉事宜。

  工会受理咨询后,立即启动与法院劳动争议微法庭联动调解机制,劳动家事速裁团队法官杜婷婷收到对接信息后,立即对当事人双方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在考虑到双方并没有彻底闹僵且标的额不大,本着高效彻底化解矛盾、避免双方当事人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原则,将案件导入诉前调解程序,并与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员积极对接,共同向当事人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及诉前调解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经过沟通,双方当事人均表示同意诉前调解。

  9月8日,法官、调解员在劳动争议微法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调解,从法律角度向双方解读劳动争议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责任,同时从情感上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体谅对方难处。最终,在法官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限期支付的协议,并明确约定:如未按协议约定履行金钱给付义务自愿接受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协议当场即由双方当事人、指导法官、人民调解员署名,并利用“法庭E+”智能巡回审判设备加盖法院公章后当场向当事人进行了送达。当事人对法官和调解员的耐心调解表达了感谢:“本以为案子得起诉到法院,没想到在工会就解决了,为工会点赞!为法院点赞!”

  自2017年周村区总工会打造“多方联动、协作共赢、全面筑牢“1+2+3”职工维权防护网以来,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部门协作联动,融事前预防、事中协调、事后保障机制于一体的三级阶梯式职工维权体系筑牢了职工权益保护网,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关系持续和谐稳定。2019年,周村区“1+2+3”职工维权体系建设获得“山东省工会工作创新奖”,也是全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区县。

  织密区、镇、企职工维权“一张网”,形成职工维权社会化大格局

  打造区级一站式链条式维权服务阵地、镇(街道)便捷式维权服务阵地、企业贴心式维权服务阵地,建立调裁诉对接室、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工作室、劳动争议仲裁庭、劳动关系微法庭,提供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解、仲裁、诉讼全流程服务,使职工权益维护实现有效衔接,努力把社会矛盾、风险化解于萌芽、末梢。

  实施网络化、智能化“两手抓”,打造职工维权“升级版”

  畅通职工维权通道,职工维权中心、“职工家园-职工维权”服务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强化12个部门数据联动,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从“互联网+工会”升级到“人工智能+工会”,提供24小时全天候法律服务,“工小法”已经成为周村工会维权服务品牌,周村区职工维权大格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完善“预防”“协调”“保障”三机制,保障职工维权品质

  预防机制强化企业内部协商共建,强化源头民主治理,强化劳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强化普法宣传法治体检,及时把矛盾消灭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数据共享、分析研判、维权预警等方式,各部门共同商讨和解决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问题,形成职工维权的强大合力。保障机制实现劳动争议法律援助案件在中心一站式受理、调解仲裁、诉讼结案,筑牢职工权益维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周村区总工会在新时代职工维权体系建设探索中,勇立潮头,勇担使命,为助力更和谐的劳动关系,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工会力量!

初审编辑:于圆圆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