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强
责任编辑:李玉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强 齐春菊 通讯员 郑建军 淄博报道
在沂源县东里镇,唐山之阴、沂河南岸,坐落着一个440多户人家的山村,这就是沂河南村。沂源县人大代表徐洪亮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201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一心扑在村庄建设上,带领村两委成员改旱厕、修河道、拓道路、建公墓,全心全意为村民做了数不清的事,村居环境日益改善。
作为县人大代表、农村党支部书记,徐洪亮和其他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样面临这样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城市务工,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一现状,徐洪亮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改变养老难的问题就摆在了村两委成员的面前。
收集民情民意是徐洪亮作为人大代表的一项日常工作,在走街串户的时候,他摸排到村内老年人普遍独居一个院落,土地闲置率高,由于年老体弱,自家农田也基本荒废弃种,作为老人们手中的 “资产”产生不了任何效益。一边是养老难题,一边是土地的问题,徐洪亮和他的班子成员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把土地盘活,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
徐洪亮及村两委成员经过仔细研究,认真向上级领导汇报,最终确定了“以地养老”的农村养老新模式。沂河南村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前期建设资金的问题。
经过“四议两公开”,最终确定了沂河南村的“土地改革”政策。村两委成员在徐洪亮的带领下,对目标住户挨家挨户宣讲政策、动员搬迁,共腾空、复耕土地近30亩,筹措资金420万元,在不增加村级负担、不使用任何贷款的情况下,投资建设了4个独立院落,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各包含5户住宅、卫生间、公用厨房(长者食堂)等,可容纳40位老人。
2021年7月17日中午,在沂河南村互助幸福院,正式入住的老人正在长者食堂享受着营养丰盛的“免费午餐”,老人的脸上恬静、满足。在互助幸福院里,便民浴室、长者食堂、中心卫生室、理发室一应俱全,吃的是可口的饭菜,住的是整洁干净的标间,电视全覆盖,活动设施多种多样,满足老人生活的一切需求。沂河南村老党员张立英感慨地说:“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没想到92岁了,能越活越好。这辈子都没想到,村里能给养老!”
村里老人的养老场所问题解决了,但是如何能够持续运行下去,又摆在了徐洪亮的面前。
按照当初制定的政策,入住老人将宅基地、口粮田交给村集体,由村级合作社统一经营,所得收益优先反哺互助幸福院,保障互助幸福院持续运营。
为了提高合作社经营收入,徐洪亮带领沂河南村两委成员认真考察、调研,顺应县委县政府果业振兴的号召,确定了软枣猕猴桃示范园项目,实现村内品种更新。示范园区土地主要由沂河南村已收归集体土地近40亩及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的土地组成,共完成园区200亩土地的回收整理。示范园建设目前已经顺利完成,等到进入盛果期,预计每年在保障幸福院运营的前提下,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
在徐洪亮的带领下,沂河南村通过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撬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以地养老”模式的正常运行,形成了良好的循环,让沂河南村村民“年轻时以地养家,年老时以地养老”成为现实。
沂河南村的“以地养老”模式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首肯,作为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的徐洪亮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先进模范人物,对前来参观的人们,他都是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他的创业经验,他的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他常说一句话:“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应当为民请命,不仅仅是向上级传达民意,还要为村民们请走受苦受穷的命,请来幸福安康的命!”
初审编辑:李强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