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这次展览咱们要办出新意!”南定镇五公里社区的民俗馆里,78岁的丁清云正和居民们热烈讨论着即将举办的民俗文化展方案。作为民俗馆的馆长,他最近忙着联络各路手艺人,筹备这场属于居民自己的文化盛宴。
这位“银发馆长”的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2023年7月,社区开办老年大学,邀请有书法功底且人缘极好的丁清云担任书法教师。“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这是多好的事啊!”性格爽朗的丁清云当即应承下来。“很多爱好书画的人之前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学习,现在社区搭建这么好的平台,我自然要出一份力。”朴实的话语里,是一位退休老人服务社区的赤诚之心。
书法班的学员大多是零基础的退休老人,丁清云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学。其中,周阿姨是最让他动容的学员,老伴因病坐上了轮椅,她每日要照顾老伴起居,生活忙碌又辛苦。即便如此,热爱书法的她仍坚持每周来上课。起初,周阿姨的字歪歪扭扭,进步缓慢,她常常为此感到自卑。丁清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精心挑选了一幅周阿姨的习作,认真装裱后挂在教室的墙上。“这是第一次有人把我的字裱起来!”当周阿姨看到自己的字被如此珍视,眼里泛起了泪花。从那以后,她练字越发刻苦,书法水平突飞猛进,如今她的作品常常成为学员们观摩学习的范本。
现在这些作品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悄然走入社区。每逢长者生日会,书法班的学员们都会现场挥毫,为寿星们送上祝福;春节前夕,一幅幅手写春联和“福”字送入社区家家户户。红纸黑字间,流淌的是艺术,更是浓浓的邻里情谊。
老年大学的教学渐入佳境后,社区计划筹建一个书画展览馆用以展览书画作品,并聘请丁清云担任馆长。在筹备过程中,丁清云发现周边村居有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他大胆提议将书画馆升级为民俗馆,不仅展示书画作品,还能呈现剪纸、刺绣、根雕等民俗艺术,这一构想获得社区全力支持。随后半年间,丁清云不辞辛劳地走访联络,成功邀请到根雕、剪纸、葫芦烙画等十余位民俗艺术家加入。2024年6月,一座200余平方米的民俗文化馆正式落成,成为五公里社区的文化新地标。
民俗馆不仅常年展出精美的民俗艺术品,更免费为居民开设书法、国画、根雕等传统文化课程,让艺术之美融入日常生活。随着场馆影响力的扩大,日常运营的资金压力也逐渐显现。面对这一难题,丁清云集思广益,创新性地提出了“以艺养馆”的发展模式。
“我们通过把大家创作的书画、民俗艺术品带到社区文化节和集市上展销,将部分收益回馈给民俗馆作为运营资金。这样一来,不仅保障了民俗馆的日常运转,还让居民们真正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人翁。”丁清云介绍道。这个方案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手艺人们纷纷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书法班的学员们更是主动请缨担任义卖志愿者……
在丁清云和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五公里社区民俗馆不仅是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展示传统技艺的窗口,更成为了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平台。一幅幅书画作品、一件件手工艺品,都诉说着共建共享的温暖故事,见证着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